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南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南陽

鄧州古老稀有戲曲的傳承之路 傳說該戲始于唐宮廷

2015/1/12 15:50:04 點擊數: 【字體:

   

鄧州古老稀有戲曲的傳承之路 傳說該戲始于唐宮廷


     鄧州羅卷戲自唐代走來,可謂古老稀有。大姐不知,您聽我講……”  2014年12月19日上午,在鄧州桑莊鎮孔莊村,年近八十的竇朝金,用嘶啞的聲音再次唱起了羅卷戲《桃花庵》選段。1960年春,被當地人稱為桑莊鎮孔莊村第一代羅卷戲傳承人的劉長江與世長辭。

    鄧州羅卷戲自唐代走來,可謂古老稀有。僅是它有史料記載的百年歷程,其傳承的坎坷就令人唏噓。這近100年的羅卷戲傳承史,差不多也能折射出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也是農民保護傳統文化的奮斗史。

    流傳數百年至今音尚在

    “大姐前,雙膝扎跪;大姐不知,您聽我講……”

    2014年12月19日上午,在鄧州桑莊鎮孔莊村,年近八十的竇朝金,用嘶啞的聲音再次唱起了羅卷戲《桃花庵》選段。

    在戲中演旦角的他,雙眼擒淚還不時下跪。他所演唱的,就是羅卷戲中的“哭黃散”。

    竇朝金17歲開始學戲,主攻旦角,擅長飾演潑辣、風騷、刁鉆、歹毒的彩旦角色。

    《鄧州羅卷戲》一書這樣評價:“他在扮演《打燈花》曲目中的吳氏角色時,能把其虛偽、歹毒的性格,表演刻畫得入木三分,能讓臺下觀眾破口大罵,同時也受到觀眾交口稱贊。”

    他那帶著滄桑的唱腔,仿佛滲透著羅卷戲的數百年沉淀。

    傳說該戲始于唐代宮廷

    羅卷戲是一個歷史古老的劇種,有“文耍孩優美抒情,武耍孩氣壯山河;花贊子、贊子垛歡快自由,哭夫子、哭黃散催人淚下”之說。不過,歷史文獻,并無明確記載源于何時。

    《鄧縣戲曲志》作者郭力曾查閱上蔡、杞縣、郾城、方城、汝南等地縣志,雖然都有羅卷戲的記載,但是都沒有歷史淵源的描述。

    但是,鄧州羅卷戲老藝人們祖輩相傳:“羅卷戲”源于唐代貞觀年間,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創建的宮廷“樂眷戲”演變而來,后來流入民間。

    明末清初,特別是在雍正年以前,是河南第一大戲,特別是在淮北黃河兩岸地區,發展非常蓬勃。

    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戲劇戲曲學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研究基地主任馮建志稱,當時,“羅卷戲演得非常粗俗,雍正曾打擊該戲,后來從事羅卷戲演藝的人慢慢地變少了。”

    鄉親賣牛資助復出

    今年74歲的王云亭當年和朝金一起學戲。1952年,10歲的王云亭見證了桑莊小王營羅卷戲劇團的成立,一年后成為劇團的武生。

    他們的恩師是劉長江,一個在鄧州羅卷戲的傳承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人。河南師范大學王珣在《鄧州羅卷戲的歷史與現狀》一文中考證:“清朝雍正年間,構林關有一臺。民國初年,桑莊鎮魯泮林供過一臺。民國年間,桑莊鄉孔莊村有一臺……民國十八年(1929年),劉長江班、楊學理班、邵才娃(世振)班合并一起。邵才娃走后,只剩下劉長江一個班社。1945年4月,因日寇入侵鄧縣,戲班停止了活動。”

    因此,與其說當年的“臺柱子”劉長江和王懷河1952年11月成立了小王營羅卷戲劇團,不如說是組班恢復演出。

    這是這個古老稀有的劇種銷聲匿跡7年之后,再次燃起星星之火。

    當時,共產黨在文藝上實行“百花齊放”方針,曲劇和其他劇種如雨后春筍般紛紛亮相,劉長江怎么能按捺得住?

    他倆一出面組織,原有班底便群起響應。有的賣掉牛和車輛,有的賣掉了糧食、家畜,經過短時間的籌備和排練,便能登臺演出。

    在那個年代,羅卷戲在鄧州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

    他們一天兩場戲,下午一場晚上一場,而晚上演出到11點以后,戲場中沒有電燈,劇團的人就把家中的菜油拿來,插上燈芯照明,當時的票價為每場五分錢。

    王云亭說:“鄉親們都愛看。村中一位名叫王懷茂的戲迷,把自家的牛給賣掉,用換來的錢,給劇團買服裝和道具。”

    劉長江違命復興羅卷戲

    到了1955年10月,原南陽地區舉辦建國后的首次戲曲匯演。

    次年8月,為迎接河南省首屆戲劇匯演,原南陽地區先舉行分片戲曲匯演,鄧州、新野、鎮平三個縣為一片,定點在鄧州匯演,三個縣專業劇團參加匯演,區里特意安排小王營羅卷戲獻演傳統戲《花打朝》。12月,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舉行,當時的縣文化主管部門報請縣政府和南陽文教局批準,推薦小王營羅卷戲劇團參加。

    正當劇團認真排練、準備到省里“一炮打響”之時,桑莊一名干部不知何故,堅決不放小王營羅卷戲劇團赴省城參加匯演。聽說此事,劉長江唯恐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當即帶上演唱時伴奏用的梆子,獨身一人奔赴鄭州。

    在全省戲曲匯演大會上,他清唱了羅卷戲《唐知縣審誥命》和《花打朝》的主要唱段。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在現場錄了音,并在《地方戲》欄目中多次播放。

    但是,劉長江一回到鄧州,就發現自己的劇團已經被桑莊的那名干部強行解散,并將戲箱分給其他劇團。

    劇團里年輕的演員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謀生。這個剛恢復4年的劇團,再次受到無情打擊。

    劉長江對羅卷戲的熱愛深入骨髓,也只能空抱深深的無奈。

    1960年春,被當地人稱為桑莊鎮孔莊村第一代羅卷戲傳承人的劉長江與世長辭。

    劉長江臨死前,把學生劉文獻等人叫到身邊說:“羅卷戲興旺不起來,我是死了也放不下。等到哪一天羅卷戲劇團有了出頭之日,千萬到墳上給我說。”

    鄧州羅卷戲自唐代走來,可謂古老稀有。大姐不知,您聽我講……”  2014年12月19日上午,在鄧州桑莊鎮孔莊村,年近八十的竇朝金,用嘶啞的聲音再次唱起了羅卷戲《桃花庵》選段。1960年春,被當地人稱為桑莊鎮孔莊村第一代羅卷戲傳承人的劉長江與世長辭。

鄧州古老稀有戲曲的傳承之路 傳說該戲始于唐宮廷

    自有記載以來,鄧州羅卷戲幾興幾衰,幾起幾落,屢屢欲斷偏還頑強掙扎挺了過來。深深熱愛著這個劇種的當地群眾,也希望能夠把新發掘的劇目和新培養的演員有機結合起來,讓羅卷戲隊伍能夠真正壯大,使羅卷戲這樣的國家級“活化石”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而今,這個古老稀有的戲曲,能否苦盡甘來贏得新生呢?

    古戲劇薪火欲斷

    令人遺憾的是,劉長江與王懷河相繼離世,卻沒有給后人留下羅卷戲劇本。

    這讓羅卷戲再次遇到傳承難題。

    王云亭回憶說,“當時劇團的娃兒們年齡小,都在上學,基本上沒人會寫字。”劉長江只能以“口傳”的方式傳戲。

     好在,學了不少戲的竇朝金、王云亭和生于1940年的王學彥等人,在當時因為癡迷,主動接過了繼續傳承的擔子。

     王云亭向東方今報記者回憶,1973年,開始有人陸續拜師學藝,“徒弟最多時有70多個,年齡最大的15歲,來學戲還給娃兒們記工分。”

    1985年12月,為了便于演出和排戲、輔導,羅卷戲劇團移交給城關鎮建設街接管,只可惜,時隔半年后的1986年6月,建設街由于經濟虧損,決定不再承擔對羅卷戲劇團的接管義務。羅卷戲劇團再次停止了演出,劇團劇本丟失殆盡。

   一代人整理出手抄本17冊

   為了不致使羅卷戲失傳于他這代人手里,王學彥同王云亭等人,于1989年一起把羅卷戲劇團又組織起來,租賃戲廂,開始了演出活動。他們把自己會唱的戲整理出手抄本17冊,以確保羅卷戲的傳承。

    不過,作為目前唯一一名獲得省級證書的傳承人,王學彥已于2011年逝世。

    在王云亭的印象中,有一個羅卷戲發展最為重要的轉折點。1997年,鄧州人民會場舉行了一場南陽戲劇競賽,桑莊鄉一名姓趙的時任鄉長要求,羅卷戲劇團必須上臺表演10分鐘的羅卷戲。這對羅卷戲存續至今功不可沒。

    20多人的小劇團

   51歲的劉銀閣,是孔莊村羅卷戲戲劇團的現任團長。

   他不僅是王云亭的弟子,也是劉長江的孫子。他們這一茬人,也被稱為“第三代”的羅卷戲傳承人。

   劉銀閣說:“村中我們這一代人,幾乎個個都會唱羅卷戲。”

   孔莊村羅卷戲劇團現有20余名演員,會在每年正月十五、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上,聚在一起排練演出。

   而他們,也是目前在國內唯一一個擁有大型演出能力的羅卷戲劇團。

    其實,這個人數與上世紀70年代初的70多人相比,已經少了不少。因為有不少演員為了生計出外打工或埋頭務農,有的則是像劉銀閣一樣,因為嗓子壞了無法演唱。

    問題是,即便已經擁有了這20多個人,但這群人中,年齡方面也不容樂觀:最大的78歲,最小的48歲。

    教戲有工資 學戲不收費

     據東方今報記者了解,劇團外有六七個人是“第三代”傳承人的子女,同時也是新培養的下一代傳承人,年齡都在二三十歲。

    讓人欣慰的是,這些第三代傳承人的子女,每逢周末,都會輪流到孔莊小學創辦的羅卷戲培訓基地中,對平均年齡10歲的20多名學員進行培訓。而鎮政府也會按照國家教師工資標準,出資對他們補貼,學員則免收培訓費用。

    在創作新劇方面,孔莊村羅卷戲劇團在沿用上世紀80年代末、由鄧州市文化局研究員郭力移植的《血染洞房》、《母老虎坐轎》等劇的基礎上,又創作了《噬母記》、《龐振坤小傳》兩個古裝戲和《春照溪頭》等現代折子戲。

     據桑莊鄉綜合文化站站長王占新統計,目前能收集到的劇本有二十幾本,“多數能演出,有十幾部能搬上舞臺”。

     負責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孔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紅雷說,希望能夠把新發掘的劇目和新培養的演員有機結合起來,讓羅卷戲隊伍能夠真正壯大,使羅卷戲這樣的國家級“活化石”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5-01-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