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南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南陽民間的生活舞蹈

2014/2/21 9:51:40 點擊數: 【字體: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用來表現多姿多彩生活的舞蹈叫生活舞蹈。這里所說的生活舞蹈是狹義的,只包括那些與人民的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舞蹈,多是生活場景和生產活動的再現和濃縮,選取生活的一個側面或一些情節,表現勞動者對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舞蹈形象自然、親切,通俗明了,表演詼諧滑稽,充滿生活情趣,再現了人民樸實無華的精神面貌。

   生活舞蹈采用虛擬化、節奏化、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及表演形式,成為南陽民族民間舞蹈的又一特點,也是南陽地區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大優勢。虛擬化避實就虛、以虛顯實,是我國民族藝術獨特而成功的經驗。舞蹈動作的虛擬是通過對象與主體的默契,把無限的生活內容和有限的舞蹈動作、把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統一起來,摹擬出世間萬物的形象,并熔鑄于典型之中,以求內容的高度和諧和表現形式的極度洗練。

   用一種表演程式表現多種思想內容,南陽地區也不乏其舞例。《九蓮燈》、《踩云舞》、《云彩燈》、《五女樂》等等,這些舞蹈都是利用一種固定的表演程式,或根據生活對動作稍加修改,或將舞蹈動作來一個重新組合,就填入了不同的思想內容,就演變出一些新的節目。程式化表現在舞蹈的各個方面,如唱詞唱腔、服裝道具、動作場記、雜技武術等等,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式。這些程式是舞蹈表現形式的基本材料與套路,這些套路是經過民族民間舞蹈家們的長期實踐凝聚而成的。它是以生活為基礎,規范化了的舞蹈套路。這些程式、套路是民族民間舞蹈表演的有力手段,是塑造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 云彩燈

   云彩燈原盛行于汝寧府。清乾隆年間,南召人褚方昌在汝寧府任訓導,于乾隆十六年(1752年)將這種民間藝術帶回南召,傳授給鄉里的文藝愛好者,但不完整。第二年,汝寧府有人來南召,應邀在云陽鎮之祠堂院將云彩燈舞完整地教給群眾。從此,云彩燈舞開始盛行于南召,迄今200多年,經久不衰。

   云彩燈舞的具體做法是:以紙扎的類似云朵的燈籠為道具,由舞者手持燈籠,在游走漫舞中組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圖案,象征著彩云飛動、云龍降雨、雨后金蓮、豐收在望等美好的意境,再配以婉轉悠揚的音樂,從而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南召云彩燈1955年元月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周總理還為云彩燈演出成功題詞留念。

   二、 彩云舞

   彩云舞是西峽縣西坪勞動人民創作的歌舞。據傳,清咸豐年間,一家財主為了玩樂,逼迫長工和附近老百姓出錢出糧,在云彩山上修建觀霞亭。當時久旱無雨,糧食幾乎絕收,無法完成財主規定的錢糧數目,忽一天太陽將要落山時,云彩山的天空中出現了幾個仙女,往山上山下撒下五顏六色的東西,百姓們一看撒下的是錢糧,他們拾回錢糧,除完成財主規定的數目外,家家戶戶還可勉強度日。

   大約在20世紀初,人們為了報答仙女們的恩賜,由西峽縣西坪街的民間藝人金老大、欒大炮等創造了《彩云舞》。它吸收了“花鼓子”、“旱船”、“秧歌”舞等的優點,又吸收了“花鼓調”的曲調。演出時,由六名女演員化裝成仙女,腳下系“云盤”,云盤上裝有花云朵。唱詞是:“天上采花人間撒,撒下朵朵幸福花,花兒落到哪里去,落到萬戶百姓家。”仙女們在器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伴以獨唱和齊唱,唱腔優美明快,較一般民間曲調細膩,舞蹈隊形變化多樣,有“龍擺尾”、“二龍分水”、“六鳳雙飛”、“橫穿叉”、“梅花8”等。

   該舞蹈有人有龍,人龍同舞,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它的演出形式是且唱且舞,唱舞結合,加入打擊樂的伴奏,情緒既熱烈又抒情。全舞以細膩、輕盈的舞步為主,配以腰系的長綢,上下飛舞。舞內又穿插“板橙龍”的表演,使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得以形成。有趣的是,類似《踩云舞》表演形式的還有其他縣的《五女樂》、《天彩樓》、《壽星觀花》、《十二美女圖》等。這些舞蹈,有的腰系彩綢,有的足登蓮花,上肢表演基本相同。

   三、 九蓮燈

   《九蓮燈》又名《對花燈》,是流傳在鎮平縣的一種比較優秀的民間舞蹈。關于《九蓮燈》的起源據說與明末清初的“白蓮教”有關。20世紀40年代以前,跳九蓮燈的演員都是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裝,仙女打扮。有時上身穿紅大襟布衫,下穿藍褲子,頭上飾古裝女子發式;有時男子打扮頭系白毛巾,身掛銅吵鈴,走起來一片丁當響。蓮花燈是用白紙糊成,上邊噴灑紅顏色,沒有弦樂伴奏,只有打擊樂和嗩吶伴奏。所對畫面主要有“二龍戲珠”、“蛇脫皮”、“長城”、“八仙飲酒”、“劉海戲蟾”、“船”、“橋”、“鵲天橋”、“大棗山”、“金香爐”、“金鉸剪”、“七星勺”、“石牌坊”、“傘”、“寶塔山”、“弓”、“倒卷簾”、“銀花”、“婦女迭布”、“龍掉掛”、“鳳凰尋窩”、“芭蕉扇”、“黃河”、“琉璃井”、“大雁飛”等,主要字面有:“十”、“土”、“王”、“大”、“天”、“夫”等30多種。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演員都由女子扮演了。在音樂的伴奏上,除原來的打擊樂和嗩吶外,加上了戲曲上用的大弦。內容上更加豐富,畫面有:“照妖鏡”、“木匠解木”、“鳳凰雙展翅”、“梯田”、“葵花”、“飛機”、“水渠”等50多個畫面,字面有“元旦”、“三八”、“五一”、“七一”、“國慶”、“天安門”、“日”、“月”、“豐”、“田”等30多個。

   全舞共分四個部分:下凡—觀燈—對花燈—留戀人間。由九個仙女每人各持四盞蓮花燈,擺畫面、變隊形,利用蓮花燈巧對畫面。

   該舞于1957年參加了河南省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一等獎。多年來,屢次在中央、省地、文化主管部門舉辦的民族民間舞蹈匯演中獲獎。

   四、 別轎舞

   此舞蹈清朝末年在南陽流行。社旗縣的《別轎》有故事相傳至今。據說那時有個贓官,經常坐著轎在街市橫行霸道,搶奪財物,調戲婦女,惹得人人痛恨。有一次,一個販生鐵的大漢路見不平就用一根扁擔從轎后用力一別,轎被別倒,差一點沒把贓官摔死。從此,他再也不敢上街糟害人了。后來,人們為了儆戒贓官,就創造了“別轎”這一民間舞蹈,流傳至今。

   整個舞蹈共需6個人,一個贓官,四個衙役,一個別轎人。轎用紙糊,形狀和旱船很相似。贓官在轎內提轎,四個衙役分左右兩邊作抬轎狀,后邊別轎者手持竹竿或扁擔不斷別轎,贓官和四個衙役隨著“別轎”人的動作密切配合,滑稽風趣。配以鑼、鼓、鈸三種打擊樂器和嗩吶、笙等吹奏樂器,并演唱地方戲曲或自編自唱。

   五、 獨桿轎舞

   在近代就比較流行有木桿形和小轎形兩種。木桿形是用長木桿一根,中間固定在有輪子的支架上。表演者飾丑角坐在木桿一頭,另一人掀動木桿,表演者上下顫動,旁邊一人持便壺做一些滑稽動作,有無伴奏均可。小轎形是用長木桿一根,兩人抬起,表演者坐在木桿中間的小竹椅或木椅上,旁邊一人持便壺或擔兩只便壺做一些滑稽動作,有無伴奏均可。

    六、 串燈舞
  
    淅川縣的《串燈》步法上沒有什么嚴格要求,但它以絢麗多彩的花燈“燈陣”取勝,參加舞蹈表演的竟達一百二十多人,靠四盞牌燈定位,四十八盞擔對燈的人在中間對成巨大的“燈陣”,排列在廣闊的廣場空間,似銀河群星,如萬家燈火。加之獅子、龍燈、花船從四十八盞擔燈的隊里行間穿插游動,縱橫交錯,歡騰雀躍,給人以五彩繽紛、熱烈奔騰的快感。當領頭燈帶領群燈撤出“燈陣”時,群燈頃刻又變成一字長蛇,蜿蜒曲折,恰似一條金色小溪,緩緩流去。這種動人的場面,在其他舞蹈中是罕見的。

   七、 莊稼佬送閨女舞

   該舞是流傳在內鄉縣王崗鄉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據說始于清朝末年。

   此舞由二人來扮演,老漢屬三花臉行當,頭戴草帽,身穿黑對襟布衫,肩上扛一根約三尺半長的竹竿,竿上插一個小紅包袱。女的屬姑娘行當。二人隨著鑼鼓的節奏,做騎驢、趕驢動作。同時上場轉“8”字形舞。舞蹈的主要內容是老漢教育閨女,到婆家要孝敬公婆,勤儉持家,表現出老一輩那種質樸、敦厚的思想品德。由于該舞富有教育意義,唱詞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舞姿輕盈大方,加上翻斤斗打虎跳之類的武功表演等,很受群眾歡迎。該舞在表演時要求做到:騎者熱情奔放,趕的動作輕盈靈活。騎者始終緊握驢腰部兩側的竹竿。

   莊稼佬送閨女這個舞蹈只用打擊樂伴奏,節奏爽快流暢,內容樸實純厚,曲調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該舞的主要道具是毛驢——用竹篾扎成驢的形狀,外用布張或紙糊,從腰部分為頭、尾兩節,系在舞者腰上。每年的正月初一晚上開始玩,延續一月有余。所到之處,觀眾絡繹不絕,紛至沓來,得到一次美好的娛樂享受。

   八、 怕老婆頂燈舞

   怕老婆頂燈是流行在南陽的一種稀有民間傳統舞蹈。

   此舞由二人扮演,一男一女,男的屬三花臉行當,女的屬彩旦行當。男的頭頂一個小黑碗,碗里邊點上蠟燭,慢慢從板凳里鉆出來,然后睡在板凳上,女的做紡花動作等。怕老婆頂燈這個舞蹈沒有弦樂伴奏,只用打擊樂,有道白、無唱詞,一般都是在春燈節演出。該舞從不單獨演出,多在其他節目后面演出。由于動作簡單滑稽且逗人發笑,頗受群眾歡迎。

   九、 大頭和尚戲柳翠舞

   大頭和尚戲柳翠是一個熱烈、幽默、風趣、戲鬧的情節舞。大頭和尚表演詼諧、富有情趣、滑稽幽默。柳翠瀟灑風流、潑辣大方、鬧而不亂、俏而不蕩。

   大頭面具是用紙漿做成,再繪成笑面的大頭和尚,表演和尚者戴在頭上,在場上做些開門等動作。柳翠上場運用了小跑步、小碎步等動作和姿態,表現了柳翠的瀟灑、風流。二人一見面便展開了旦、丑之間戲鬧場面,通過撲、閃、躲、拉、抱等動作的運用,突出了大頭和尚的一個“戲”字。

   大頭和尚戲柳翠無唱白,只用打擊樂伴奏,整個表演過程純屬啞劇形式,動作夸張,粗獷樸實。該舞分布在鎮平縣的侯集、柳泉鋪、安子營、王崗、棗園。每年的春燈節,配合旱船、獅子、小車舞等其他民間傳統舞蹈,深受群眾的青睞。

   十、 打夯舞

   此舞蹈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并在勞動過程中表演的。它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勞動者們在勞動時的熱情、愉快的場面。打夯舞的表演方法是八人一組,其中有一名領夯者,抬一個石夯。抬夯人圍繞石夯的周圍,領夯者唱一句,全體人員接:“嗨喲……”并彎腰抓夯把,舉起放下。步法有向后退三步,還有十字交叉步等。

   這種勞逸結合的娛樂形式,對活躍民工的情緒,提高勞動效率,起到了積極的鼓動作用。

   十一、 登豐趕會舞

   登豐趕會是流傳在鎮平縣的一種稀有的民間傳統舞蹈。人們通常認為登豐會大,嘈雜熱鬧,故起名叫《登豐趕會》。該舞起源于鎮平縣王崗鄉硯臺村。

   該舞一般需七人演出,兩個老婆屬彩旦行當,兩個女子屬姑娘行當,兩個男的化裝成玩洋片的,只唱不舞,另外一個男的化裝成賣瓜子的,只有道白,無唱詞,無動作。道具有桌子一張,上邊放一條長板凳,搭上布,代表洋片,玩洋片的人站在桌子兩旁邊唱邊說。

   此舞在表演時,老婆、姑娘以喜悅、歡快的動作和高亢的情緒,踏著悅耳的音樂節奏,做出扭跳等動作,步舞輕盈,幽默風趣。該舞的唱詞通俗易懂,瑯瑯上口,有些則是見景生情,進場現編,感情真摯,形象凝練。登豐趕會用打擊樂伴奏,以大鼓、小鑼為主。鑼鼓點非常簡單,無什么技巧和變化,對舞蹈只起烘托、渲染作用。曲調以民間傳統小調為主,旋律歡快爽朗,優雅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十二、 十二美女圖舞

   清朝末年,南召縣李青店楊興田等開始表演十二美女圖的舞蹈。此舞開始為一位老太婆率十一個美女進行歌舞,后改為十二美女。舞女們身披風云甲,小腿扎帶,足著彩鞋,手持汗巾拂塵,頭戴花冠,足下卡一尺多半高的鐵拐,變為不同的隊形,婀娜起舞,舞姿優美動人。1953年,該舞赴省演出,文化廳領導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在南陽演出時,副專員朱曉山接見并宴請全體演職人員,并發了獎。

   十三、 囈怔官兒舞

   囈怔官兒舞,兩個有力的壯漢抬著一個頭戴滿面春風翅紗帽,身穿短官衣,臉上勾著白眼窩的丑官,左邊跟著一個身背糞叉糞箕的人,右邊跟著一個手提尿壺的人,隨著抬桿的閃動,背糞箕的人問:“官兒,餓不餓?”官說:“不餓。”那人說:“驢屎疙瘩當蒸饃。”提尿壺的人問:“官兒,渴不渴?”官說:“不渴。”那人一舉尿壺說:“官兒渴,這兒有尿請你喝。”左邊的人又說:“官兒乏,拿起糞叉剜剜牙。”右邊的人說:“尿當酒,官兒喝足拿起銀錢往家走。”左邊的人說:“官兒貪,拿到銀錢就鉆圈。”配合著鑼鼓調唱著:“杠子壓得忽閃忽閃哪,杠子上邊坐著貪官哪”,“縣官未坐三月哪滿呀,銀子刮了三千哪三哪”。形式活潑清新、揶揄諷刺了貪官,很合南陽民眾之口味。

   十四、 長袖舞

   長袖舞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古人說“長袖善舞”,可見對于“長袖”的欣賞與喜愛。漢代女舞蹈家們充分發揮長袖的特點,盡情抒發情感,使長袖的韻致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的“舞樂百戲”圖中,畫面共刻9人,左邊一女子頭梳高髻,身穿長袖束腰衣,正舒廣袖折腰而舞,兩條特長的袖帛在空中飄繞纏綿,似流云,似彩虹,又好似春風吹拂。旁邊另一女子右手執一碗,用左手倒立在酒樽上,一體形矮小的男子,頭戴面具,赤裸上身,作滑稽表演。畫面右邊有四人吹排簫,兩歌女正引吭高歌。好一幅歡快的歌舞圖,那稍縱即逝的畫姿在漢畫像石上凝固下來,長袖舞的特色得到充分體現。【原標題:南陽民間的生活舞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人民政府網 2006-10-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評詞(評書)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