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調曲子曲牌研究——按傳統習慣可分為四大類
2013/4/15 11:22:4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容摘要:“陽調”原稱“鳳陽歌”,是鼓子曲里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源于安徽鳳陽流行的秧歌,至今鼓子曲發祥地開封仍把“陽調”稱為“鳳陽歌”,而南陽則把“鳳陽歌”稱作“老陽調”。另一種具有南陽方言音韻的陽調,稱作“下河陽調”,唱時多用蠻口,它可用來敘事,也能表達喜怒哀樂各種表情,如南陽劉云唱的《碎琴》中的陽調,從中可見它的音樂特色。
大調曲子的曲牌按傳統習慣分類,大致分為常用鼓子雜牌,常用小昆牌、大曲牌子、非常用曲牌四大類。
常用鼓子雜牌
多是一些行腔少、易學易唱的曲牌,它最為常用,是大調曲子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鼓子頭”、“鼓子尾”即鼓子套曲的曲頭曲尾,一般稱“鼓頭”、“鼓尾”,它與清乾隆年間興起的“岔曲”中的小岔相近似。經曲友、藝人傳唱多年,曲調有了很大的發展,除正格的鼓頭、鼓尾外,還有“鼓子頭帶垛”、“軟鼓尾”、“腰閂”三種變體,中間不夾其他曲牌則稱為“干鼓垛”。
“鼓子頭”的正格,句式為四、四、七、七,四句同一轍,一般習慣于一、三句為仄聲,二、四句為平聲。鼓子頭變化較大,最常見的變格是頭兩個短句加上三字頭,成為四個七字句。
“鼓子尾”是鼓子套曲的結尾部分,為上下句結構。其句數可多可少,每句的音節、字數各不相同,常見的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
最簡單的“鼓子尾”只有四句。有時因鼓子尾的唱詞太長,中間可用“腰閂”,以便演唱者有喘息機會;有的則是因內容需要暫時停頓,也可使用“腰閂”。
“陰陽句”,又稱上下句,它是由清乾嘉年間北方流行的“數唱”發展形成的。所謂“數唱”即有說有唱的意思,“數”是有節奏的“數板”,這種近似朗頌體的數板和唱結合起來,就成了“數唱”了。在“數唱”的基礎上,曲調慢慢有了新的發展。它的上句不用朗誦體的數板而是漸漸用唱代替了,因而不再用數唱這一曲牌的名稱。并且根據它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疊的音樂結構特點,而稱為“陰陽句”或“上下句”。它的基本結構為四字一句,也可以加三字頭,有時還可加雙三字頭。其音樂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疊,一般上句不押韻,下句押韻。陰陽句大多用在曲詞的前部,習慣于緊接鼓子頭后邊,用它來概括主題,或引述故事情節,有時也可用于鼓子套曲中間。
“銀紐絲”,初興于明嘉靖、隆慶年間,盛傳南北,經久不衰。它的變體很多,在南陽大調曲子里流傳有“銀紐絲”帶垛、開封銀紐絲等七種。銀紐絲的結構分兩段體銀紐絲和一段體銀紐絲:兩段體銀紐絲是由A、B(即前半闋和后半闋)兩段構成,如“開封銀紐絲”;一段體銀紐絲由五句組成,可反復詠唱,如鄧縣門子善唱的《探晴雯》。銀紐絲的可塑性很大,既可用來敘述,又可抒發各種不同的感情,是大調曲子中常用的曲牌之一。
“四季相思”又稱“銀絞絲”,傳入南陽較晚,約在民國以后由湖北棗陽、襄樊傳入新野、鄧縣。詞分春、夏、秋、冬四季,屬兩地相思一類的艷詞,一般唱原曲詞時多用蠻口演唱。曲體結構為A、B兩段體,宮調式,曲調流暢活潑,適于表達閨思、憂怨之情景,如曹東扶唱的《四季相思》。
“滿州”又名“滿州歌”、“滿州月”、“滿州詞”,其基本曲調與“五更”相同,是明嘉、隆間汴梁興起的小曲之一,全稱“鬧五更”。大調曲子傳統的曲詞里“滿州”調通常以五更分段落,此外有“南滿州”、“西滿州”兩種。為一段體曲體結構,徵調式,尾句重唱時多用伴唱(幫腔),適于敘事,亦可表達悲哀的情景。
“陽調”原稱“鳳陽歌”,是鼓子曲里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源于安徽鳳陽流行的秧歌,至今鼓子曲發祥地開封仍把“陽調”稱為“鳳陽歌”,而南陽則把“鳳陽歌”稱作“老陽調”。另一種具有南陽方言音韻的陽調,稱作“下河陽調”,唱時多用蠻口,它可用來敘事,也能表達喜怒哀樂各種表情,如南陽劉云唱的《碎琴》中的陽調,從中可見它的音樂特色。
“剪剪花”起于清初,興于北方,最早見于《綴白裘》里《占花魁》一劇。大調曲子里的“剪剪花”分兩大類:一類是“老剪剪花”,為宮調式,演唱時轉為上屬調(原調5=后調1),它的名稱繁雜,俗稱“老剪剪花”;另外一大類俗稱“小剪剪花”,其曲式為徵調式,用原調演唱。
“太平年”在清乾隆年間初興于北京,后被大調曲子吸收,清乾隆間楊米人《都門竹板詞》里有詩謂: 圍坐團團密復疏,開場午正到申初。
風高萬丈紅塵里,偏有閑人聽說書。
棚棚手內抱三弦,草紙遮頭日照偏。
更有一般堪笑處,新聞編寫太平年。
“太平年”每四句為一疊,第三句后有襯腔“太平年”,第四句后有襯腔“年太平”,因得名“太平年”。“太平年”為一段曲體結構,徵調式,多用于敘事或人物對話,是最常見的曲牌之一。
“漢江”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落音為“1”,下句落音為“2”,屬商調式,其曲調近似四川清音里的“南音”。下句的曲調無明顯的終止感,可反復多次使用。適于大段故事的敘述,也可表達悲哀的曲詞,是鼓子套曲最常用的曲牌之一。
“詩篇”又稱“硬詩篇”,來源于清乾隆年間北京盛行的子弟書。《北平俗曲略》里說:“這種書的體栽,開頭都是八句詩,統稱‘詩篇’。俗謂之‘頭行’”,至今南召、內鄉、鎮平的一些老曲友仍稱“詩篇”為子弟書。其主要曲調與“漢江”約略相同,亦為上下兩個樂句構成,反復使用;所不同于“漢江”的是開頭有一句“抬腔”為引子,結尾又有一句尾聲。呈單曲聯套體結構,仍屬商調式。
“雙疊翠”最早見于明嘉靖年間劉效祖所作的《詞》里,其詞格、曲調均與南方的“茉莉花”近似。在大調曲子里,另有一“雙疊翠”變體,它將開頭的兩個短樂句,發展為四個短樂句,根據這一特點,便稱它為“四股繩”,也有人稱“珍珠翠”。
此外,常用鼓子雜牌還有“四不像”、“打棗竿”、“羅江怨”、“坡兒下”、“疊落”、“一串鈴”、“呀呀喲”、“渭調”等共26種,包括不同的板式、節拍及其變體共52個曲牌。它是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加以創新而成。這些雜牌曲調在南陽十分普及,連農民小孩也能隨時哼上幾句,可謂是民間說唱中的寶貴財富。
常用小昆牌
此可謂大調曲子中的“陽春白雪”,非專業人員會者不多。此類曲牌多為長短句結合的詞體,其中一些曲牌由昆曲傳來而曲調短小,又不同于大曲牌子,故稱“小昆牌”。常用小昆牌是垛子套曲里常用曲牌,但在鼓子套曲、碼頭套曲里也可使用,這些曲牌是:
“邊關調”為明代北方興起的小曲之一。這種曲以十二月為綱,每月即為一重。其音調重重疊疊,所以又叫“重樓歌”,大調曲子里簡稱“重樓”。一段體,不反復,適于表達哀怨、閨思之情。
“小桃紅”這一曲牌名在《太和正音譜》、《舊編南九宮譜》里均可見到。但就其詞組比較而言,與大調曲子里的并不相同,大調曲子里的這一曲牌屬小曲,只是沿用其曲牌名稱而已。它屬于一段體,宮調式,其曲調婉轉,適于表達抒情的唱詞。
“疊斷橋”見于清嘉慶、道光年間,流行于北方。嘉慶間《白雪遺音》、道光間《曲里梅花》兩種刻本均可見到此曲。其曲調優美緩慢,多用于閨思、哀怨之曲詞。
“倒提簾”其歷史不詳,它的行腔較大,適于表達纏綿、憂怨的情感。
“玉娥郎”為明代小曲,又有別名“魚臥浪”,北方兄弟曲種又稱四大景、大四景。清高士奇(康熙年間人)所著《金鰲退食筆記》載:“神宗(明萬歷)時,選近侍三百余名,于玉熙宮學習宮戲,歲時陛座,則承應之。各有院本,如盛世新聲、雍熙樂府。又有玉娥兒詞,京師人尚能歌之,名“御制四景玉娥郎”。嚴分宜《聽歌玉娥兒》詩云:“玉娥不是世間詞,龍艦春湖捧御扈。閭巷教坊齊學得,一聲聲出鳳凰池。”據此記載,“玉娥郎”當為明神宗(1573-1620)御制。此曲分南陽、鄧縣兩種唱法,大同小異;新野韓硯耕(已故)又唱一種“南玉娥郎”與上述二者曲調差異很大,亦屬于一段體,徵調式,可反復使用,多用于抒情。
“二簧平”全稱“二簧平板”,京劇里稱“四平調”。從曲調看,它當是由“石牌”發展形成的,源于“秦吹腔”。這一曲牌建國前只在南陽流行,全省其他地方的大調曲子里并不用。據考得知它是由湖北北部流行的“四平調”傳入南陽的。
“背弓”在南陽又有別名“悲宮”,由陜西曲子傳來。“背弓”一名,出自中國地方戲唱腔的四種調門之一。即所謂平、背、側、月:平是指用大本嗓的正調;背即背弓;側是指假嗓而有側音之高;月指陰調。“背弓”系唱時用反調而言。大調曲子的曲友另有一說:“背弓”本是“背工”,“工”是簡譜里的“3”音,這種曲子里,從頭至尾不用“工”音,所以又叫“背弓”。再有從此曲調悲哀而稱它“悲宮”。宮調式,宜表達緩慢、抒情的情景。
此外,還有“石榴花”、“倒推船”、“孝順歌”、“南羅兒”等19種,包括各種變體共有曲牌26個。
大曲牌子
“碼頭”興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楊慧建《夢華瑣事》載:“京城極重碼頭調,游俠子弟必習之,鏗鏗然,斷斷然,幾與南北曲同期傳授,其調以三弦為主,琵琶佐之。”“碼頭”調初興時,多流行于倡寮妓院,因而其曲詞內容十之八九是反映妓女生活的,南陽最流行的用“碼頭”調演唱的《殘花自嘆》即如此。其曲體結構為兩段體,全曲七腔(即七個大樂句),一二三四腔均成A段(前半闕),重復其二三四腔構成B段(后半闕)。為宮調式,曲調緩慢,行腔較長。
“滿江紅”為清嘉慶間興起的小曲之一。曲調不同于江浙的“五瓣梅”,也不同于單弦牌子的“滿江紅”。全曲在百板以上,有六個大樂句組成,為商調式,曲調婉轉,行腔較長。另有變化唱法“滿江紅帶垛”,中間加進垛句,又可成“滿江紅”套曲,俗稱“金鑲邊”。
“垛子頭”、“垛子尾”又稱“京垛子”,是大曲牌子中最常見的一種,即垛子套曲的頭尾部分。
“起字調”即“起字岔曲”,南陽市流行的“起字調”又分“單起字”、“雙起字”兩種,目前已無人演唱。
“寄生草”為明嘉靖年間興起的汴梁小曲之一種,目前南陽已失傳,只在曲詞里見有此曲牌。
以上大曲牌子有五種,六個曲牌。
非常用曲牌
有“耍孩兒”、“越調頭”、“越調尾”等曲牌77個。【原標題:河南大調曲子曲牌研究——按傳統習慣可分為四大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曲藝網 20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