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與品牌 >> 瀏覽南陽

加強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 給力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2)

2013/11/13 10:57:38 點擊數: 【字體:


    總之,保護和傳承好西坪民歌,是積極推進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的需要,是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二、西坪民歌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產生,都要依賴于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世界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西坪民歌是立足于西峽縣西坪獨特的山區自然基礎之上的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經過口頭表達、代代相傳、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文化形式。具體地說,有以下原因:

    (一)悠久歷史原因

    西坪鎮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處,“通陜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歷為軍事要塞、交通重地。春秋時期建秦楚驛道,號稱八百里長,途經西坪。西坪街之東2公里處設關,為秦楚驛道之五關之一,關之西臨峽河,關之南北為山頭,扼此關隘可東拒楚國、西抵秦國。唐時置商於新路,仍過西坪。此關因武則天要從西安到南陽,關長迎其愛好,在關內遍植花卉,隨更名為“花園關”。據《淅川廳志》記載:“唐武后在此建有看花樓”。據傳,西坪街漢時建村,明朝中葉成鎮,明末為闖王李自成的屯兵地,鎮內今遺留地名“營子”(為兵營所在地)、“操場”(為練兵場所在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西坪城,城墻周長約2公里,有東、西、南三門,其中西門上橫書“西接秦壤,東至楚界”。自古為頓兵秣馬之場所,兵家必爭之要地。

    悠久的歷史,為西坪積淀下豐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民歌的產生準備了歷史條件。

    (二)民族交流原因

    西坪居于交通要道,歷來人員交往不斷,商賈人馬云集,邊貿交易活躍。為了便于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園關設巡檢司,專職管理邊境貿易與社會治安。中華民國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園關,西坪街屬于政治中心,新中國建立后集市貿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下遷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群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產生了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鎮從很早以前就有“唐將”班子在一起干活的習俗(就是換工班子)。傳說李世民建唐后,怕有功的兵將居功自驕、造反,就把他們集體留在河南西部和陜西東部的深山澗里開荒種地,生活單調苦燥,于是他們就在勞動時唱歌、打啞謎、打落號嗨,以消除疲勞,解除苦悶。特別是明末清初因天災人禍因素,人口銳減,赤地千里,為新移民遷入提供了機會。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遷徙中,有來自于北方洪洞大槐樹下(含山西、陜西、河北等。┤巳骸⒁灿衼碜杂诮希ń癜不铡⒔K、湖北等省)的人群。在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異,也有漢民族南北方人群習俗的區別。至今,在西坪鎮境內有5個民族:漢、回、苗、蒙、土家,雖然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習俗接近,但因民族差異形成的獨特文化仍然保存,這為西坪民歌的產生提供了人文條件。

    (三)獨特地理環境原因

    西坪居伏牛山南麓,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部,夏熱冬涼,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3度,年均降雨量825毫米,適宜農作物生長。屬于山區,境內河谷密布,主河道有淇河,支流有峽河、黑漆河、洋溪河、水峽河,西坪街為淇河與峽河交匯處之沖積河谷,古人早就關注水利設施建設,境內堰壩橫亙,渠道縱橫,土地灌溉極為方便,盛產小麥、水稻、玉米、紅薯、花生、芝麻等,水力石磨坊、彈花坊、紙坊廣為分布,手工業比較發達,山區盛產生漆、桐油、木耳、核桃等特產,歷來屬于的西峽縣的富庶之地。

    特殊的山區地理環境,豐富的農產品供給,發達的手工業,帶來了一方的富庶,為民歌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喜愛娛樂的精神追求原因

    傳統的農耕生活,帶來了農忙農閑之分,在農閑之時,為滿足精神需求,便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唱歌、舞蹈、練武等形式應運而生。民歌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

    山區因交通不便,隔山相望想交流思想,便產生了山歌對唱;上山砍柴、山邊放牧牛羊,也需要“哼”幾段歌詞,以抒發感情;田間勞動中途歇息期間唱幾句小調,可緩解疲勞;年輕人相聚,以歌相對,可增進了解,產生情感,甚至達到相親相愛的目的;逢年過節,舉辦大型演唱活動,可增加節日喜慶氛圍;兒童玩耍,以兒歌引領,可益智增趣,如此等等,西坪民歌在喜愛娛樂的人們中間產生并流傳開來。喜愛娛樂的精神追求為民歌的產生奠定了現實基礎。

    三、西坪民歌的構成

    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純真質樸、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以及長于“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內容涉及到生產、生活、愛情、物產、風景名勝、歷史故事等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傳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集體演唱等,有大對花、小對花、拜年調、繡荷苞、采茶曲、石榴燒火、四六句、花鼓子調等調門30多個,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不同類型,流傳于世的歌曲近千首。

    在西坪民歌構成中,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濃郁,藝術價值最高。

    西坪民歌的勞動歌中有勞動號子、夯歌,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的作用;有田歌、漁歌,描繪勞動情景,訴說勞動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以反映社會生活、抒情見長。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來媳婦拜公婆,紅綢子大襖綠絹袖,八幅羅裙順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來得多;燕子停在過梁上,今年做得來年窩。……”。有的勞動歌形象抒發了勞動的辛苦還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來。要得回來早,除非鐮掉了;貋泶蚨,吃飯要點燈。出去尿泡尿,回來雞子叫。燒水洗洗臉,亮星還在閃。”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達方式樸素、生動、幽默、風趣,頗具畫面感和形象感,無論是抒發愛情的熾熱、相思的纏綿,還是別離的凄婉和對愛情的渴望,都直率質樸、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內河流密布,大姑娘小媳婦愛在河邊洗頭、洗衣,小伙子、男青年在河邊田里勞動,水邊的情歌就誕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歡,姑娘洗衣在河邊。東張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來相逢,這個地方最適應;山高風大河水響,說句情話兩人聽。”也許一首情歌就能牽出一段美好的姻緣。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對歌形式較多。其中僅對花系列就有《大對花》、《小對花》、《對花》等,如《小對花》:(甲)“我說那個一來喲,誰么誰來給我對上一?什么子花開在呀么在水里?”(乙)“你說那個一來喲,我呀么我對上一;蓮菜開花在水里。”(合)“說呀么說得好,對呀對得妙,三枝蓮花開,十枝蓮花落,咱二人對花好不熱鬧。”……《小對花》經過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間文藝匯演中獲獎。另外西坪境內地勢險要,古來為中原西南之屏障門戶,戰時為兵家必爭之地,平時為屯兵秣馬之所。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懷鄉思親之意,抒發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極大豐富了西峽民歌生活歌的內容。

    四、西坪民歌的傳承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西坪民歌的流傳范圍

    據文化部門實地調查,西坪民歌流傳于今西峽縣西坪鎮及其周邊鄉鎮境內。全鎮35000人,20個行政村都先后舉辦文藝活動,傳唱西坪民歌。以及與西坪鎮近鄰的寨根鄉、桑坪鎮、重陽鎮、丁河鎮等鄉鎮都傳唱西坪民歌。

    (二)西坪民歌傳承人現狀

    西坪鎮20個村在新中國建立后的30余年間,經常利用春燈節舉辦傳統的獅子、旱船、高蹺、走馬等演出活動,演唱民歌藝人數量較多,1980年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家庭分散經營成為主導后,演唱活動逐漸萎縮,尤其是受電子音樂、電影、電視、互聯網發展影響,演唱活動受到較大沖擊。
統計顯示,西坪鎮境內有民歌傳承人42人,其中已經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3人(2008年6月15日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14大項224人,其中南陽市僅有5項16人,西坪民歌手占3人,他們是:魏秀菊,女,今年66歲,西峽縣西坪鎮方家溝村農民;袁香華,女,今年69歲,西峽縣西坪鎮西崗村農民;包訓剛,男,今年64歲,西峽縣西坪鎮西崗村農民。

    (三)西坪民歌傳承的現狀

    調查中顯示,西坪民歌在西峽縣和西坪鎮仍在傳唱,西坪鎮部分村子傳唱活動年年開展,特定時段定期或隨機舉辦演出活動。具體有以下活動:

    1、春燈節演出活動。既有民間自發演唱,也有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的演唱,還有企業資助的演出。

    2、定期舉辦“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動。從2003年起,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的農歷每月初二、十六兩次“西坪民歌大家唱”活動,民歌藝人自發到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演唱、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演唱水平,也吸引了一些民歌愛好者和周圍居民前來學習和觀看。

    3、成立西坪鎮民歌演唱隊。為了搶救和保護西坪民歌這一傳統文藝形式,由西坪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組建西坪鎮民歌演唱隊,把民歌的歌詞和曲調融入演唱之中,把民歌演唱與傳統民間節日娛樂結合起來活躍節日氣氛。

    4、定期組織西坪民歌演唱比賽活動。從2006年起,確定每兩年舉辦一屆西坪民歌演唱比賽活動,參賽人員從全鎮范圍內自由報名,每位選手演唱兩首歌曲,參賽節目由選手自選歌詞和曲調。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峽網 2013-3-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央視奏響“南陽板頭曲”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