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lǚ——受譽立國形成的姓
呂姓出自姜姓,系以國為氏,始祖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裔孫,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呂氏春秋》說他是顓頊之師,《史記·五帝本紀》說帝舜任命他為“秩宗”(掌宗廟禮儀的官),后又輔佐禹治水有功,于虞、夏之際被封于呂,建立侯爵呂國,稱呂侯。《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膂:脊梁骨;股,大腿;肱,手臂;股肱,比喻輔佐的大臣。于此可見,“呂”不僅是個地名,還有贊譽褒獎之義。呂國歷夏、商,世有國土,至西周穆王時,呂侯入朝任司寇,周宣王時又稱呂為“甫”。《詩經·大雅·嵩高》有“維岳降神,生甫及申”之句,其中的“甫”,指的就是呂侯。呂國在今河南南陽西,延續至春秋初期,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滅。唐宋時期的姓氏書,除《元和姓纂》注“呂”為“今南陽宛縣西呂亭”外,《新唐書》、《通志》、《古今姓氏書辨證》均說呂地為“蔡州新蔡”。據學者考證,周代確實還有一個呂國,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史稱東呂,春秋初為宋國所并(一說被蔡國所并),其地后為蔡平侯所居。
見于文獻最早的呂姓人物是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一說字子牙,因周文王得之渭濱,說“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后以輔佐周武王滅商之功被封于齊,為齊國始祖。齊國第二代國君是呂尚之子呂伋,以后世代相傳,至19世康公貸,于公元前391年被田和遷于海上,齊國正式由田氏專政。
南陽呂國、新蔡呂國于春秋初滅亡后,子孫均以國為氏,與齊國呂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呂姓的三大主流。此外,據《姓氏尋源》、《魏書·官氏志》等書載,春秋時晉國有呂锜、呂相,本魏氏所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復姓叱呂氏改為呂氏;建都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后周,將三字姓俟呂陵氏改為呂氏。凡此種種,均為呂姓增加了新的屬員。
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后,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后,遺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今河南、山東境)。齊康公7世孫呂禮,于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自齊奔秦,任柱國、少宰,封北平侯,其子孫主要在今陜西、甘肅境發展繁衍。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今河南光山)人呂范,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呂蒙移居今江蘇。三國時,蜀漢有不韋(今云南保山縣東北)人呂凱;魏有呂虔,為任城(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人,其后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唐代,呂氏的郡望主要有東平(今屬山東)、京兆(今陜西西安)、馮翊(今陜西大荔)、河東等。張朝桅主編的《中華姓氏源流堂號考據》稱,呂氏的堂號為“著存”。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廣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縣、總兵等官,有呂阿四、呂阿南兄弟自大陸移居臺北。此后,閩、粵呂氏陸續有人渡海入臺開墾。現在呂姓是臺灣第29大姓。為了進一步求發展,閩、粵、臺呂氏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戰國末年有衛國濮陽(今屬河南)人呂不韋,原為陽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后被任為秦相國,攻取周、趙、魏的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曾命令門下賓客編著《呂氏春秋》。秦末有農民起義軍將領呂臣。西漢有高祖皇后呂雉,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曾掌握政權16年。東漢末有名將呂布,為五原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人。三國時吳有名將呂蒙。西晉有文學家呂忱,音韻學家呂靜。十六國時,氐族略陽(治今甘肅莊浪西南)人呂光,于386年建立后涼,歷4王、17年。唐代有哲學家呂才,俗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還有唐肅宗時宰相呂諲。北宋時,呂姓名人濟濟,有宰相呂蒙正、呂端、呂夷簡、呂公著,大臣呂大防、呂惠卿,學者呂大臨;同時,還有一個值得提及的呂氏宗族文化現象,就是產生了《呂氏鄉約》。這個“鄉約”,系北宋呂大鈞兄弟在家鄉藍田(今屬陜西)所制訂,規定同約人要“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對后世頗有影響。南宋有詩人呂本中,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明代有畫家呂紀,學者呂坤,戲曲理論家、作家呂天成。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呂留成。近現代有史學家呂思勉,建筑師呂彥直。于此可見,呂氏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活躍于香港、澳門的呂志和,擁有財富約11.7億美元。被稱為“香港貿易巨擘”的呂辛,擁有財富超過50億港元。僑居菲律賓的華人呂希宗,擁有財富超過一億美元。他們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這說明在港、澳呂姓同胞及海外呂姓華人中,也有一些杰出的人才。
呂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40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分布較廣,以山東、河南居多,這2省呂姓約占全國漢族呂姓人口的31%。呂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提到的由叱呂氏和俟呂陵氏改成的呂氏外,還有出自漢代武都白馬之后的略陽呂氏,系氐族;出自清代滿洲人的呂氏;以及黎、彝、回、土、滿、仫佬、蒙古、土家、朝鮮、臺灣土著等民族中的呂氏。
此外,臺灣呂氏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曾被迫改用宮川、宮本等日本姓,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恢復原來的呂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