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的猴戲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但在新野縣文廣新局非遺中心主任吳曉看來,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猴藝中的很多內容已不適合現代社會,而新野縣大部分耍猴藝人卻依舊沿用傳統的表演方式,在節目質量和表演內容上沒有進行相應地提高和改進,從而導致猴戲越來越邊緣化。
【解說】鑼鼓一敲,猴戲開演,這一畫面曾在許多人兒時記憶里出現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猴戲,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近日,記者來到“猴藝之鄉”河南省新野縣,發現當地的耍猴藝人已大大減少,對此,新野縣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稱,猴戲的表演過于傳統,從而導致了如今的尷尬處境。
新野的猴戲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但在新野縣文廣新局非遺中心主任吳曉看來,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猴藝中的很多內容已不適合現代社會,而新野縣大部分耍猴藝人卻依舊沿用傳統的表演方式,在節目質量和表演內容上沒有進行相應地提高和改進,從而導致猴戲越來越邊緣化。
【同期】(新野縣文廣新局非遺中心主任 吳曉) (猴藝)歷史比較悠久一點,歷史悠久但是它這種藝術,它這個層次可以說,這樣說吧,比較低,一直以來比較低,再加上后來文藝演出,也不是,現在也不景氣,沒有什么大的發展,基本上保留的傳統的東西比較多,提升的東西比較少。農村這個,雖然傳承下來了,但是它這個,節目的水平啊,不是很高。
【解說】吳曉還表示,猴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
【同期】(新野縣文廣新局非遺中心主任 吳曉 )首先,藝人的水平需要提高,比如說你穿著呀,你各方面,都需要去規范,然后節目質量上,盡量是避免庸俗化,低俗化,這樣從語言上呀,各方面提高節目水平,讓它看起來確實是高雅的,不是說那么低俗的,水平不行的節目。讓它從這方面,咱從自身的方面找這個問題。
【解說】針對猴戲藝術日益衰退的現象,新野縣文廣新局目前主要采取兩種保護措施,一是搶救性保護,即對猴戲節目進行創新和規范,二是生產性保護,目前已在新野縣建立了12個成規模獼猴養殖場,對獼猴進行集中地馴養。吳曉表示,如果猴戲將來發展得不錯的話,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期】(新野縣文廣新局非遺中心主任 吳曉) 如果下一步發展得不錯的話,傳承這個、培訓這方面搞得不錯,節目呀各方面搶救得不錯的話,準備申報國家級。國家級補助資金會多一點,錢多的話,你像資金充足的話,就好辦得多了,培訓人才啊,也有人愿意去學,是不是呀。
【解說】據了解,新野猴戲2008年1月被命名為南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至今獲得命名的傳承人只有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