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渣抬轎子的事情其實挺不容易的,問題是歷史上一直都有人在做,而且落得個下場凄慘的也不少。越國的文種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應該是中國人最熟知的歷史故事之一,因為中國人挺推崇越王勾踐這個人,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在被吳國打敗、差點滅國的情況下,他還能完全放下自尊不要,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后報了滅國之仇,成為一代霸主。這一直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勵志的故事之一。
在勾踐復國的過程中,有兩個人起了決定作用,一個是文種,一個是范蠡。兩個人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陰謀家。
歷史書上是說,在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后,絕望的勾踐自覺人生和前途全毀了,還好,在關鍵的時刻,還有人愿意幫他,而且是文種和范蠡這樣的牛人。文種幫他出了七個能夠滅吳國的狠招,給勾踐打氣說,按照這七招,勾踐就可滅掉吳國。
文種當時可能也是為了鼓勵頹廢的勾踐,同時也顯擺一下自己有多聰明,把能想到的招都說了,一點也沒保留。
果然,文種的陰謀是奏效的。到勾踐擊敗吳國的時候,文種出的招只用了三招。
問題來了,剩余的那四招足以讓心理扭曲的勾踐心驚肉跳的了。于是,勾踐的卑劣秉性暴露無遺,為避免自己有一天也被這些聰明的陰謀家算計了,就把文種給殺了。
范蠡對于形勢的判斷比較明智一些。
勾踐一翻身,范蠡就做好了撤退的打算。在他逃到齊國之后,感覺安全了,沒忘記提醒自己的老戰友文種。說的就是那句讓歷代人臣心寒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過,已經晚了,沒來得及逃走的文種被勾踐賜死,到陰間去輔佐他爹了。
到底范蠡是不是比文種更明智,也很難說。畢竟當初輔佐勾踐時,兩個人都很賣力的。
只是后來在勸說文種快跑的時候,范蠡說了一句顯得很有先見之明的話,按照他的說法,從那長脖子鳥嘴的長相上,早已經看出勾踐是個人渣,能夠同患難,不可同富貴。趁著沒遭殃,趕緊跑吧。
那就更可悲了,既然早就看出那人是個人渣,還千方百計地幫他打天下。這算不算是一種犯賤的節奏呢?
還好,范蠡的結局還不算壞。歷史上更多人是做了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