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姚偉 文 通訊員 張照鵬 圖
引子
“堂堂堂堂,郭董羅王”。
國學大師錢玄同、陳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說,曾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二十世紀前半葉,甲骨學勃然興起,光彩四射,赫然為天下矚目的顯學。發掘甲骨,形成了中國田野考古學;研讀甲骨,更開啟了中國史學新紀元,將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1000年,從而與在紙草、泥板、石板寫字的古埃及、巴比倫、印度并列為四大文明古國,提升了中國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甲骨學的迅速崛起,為中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飲譽海內外的大學者,其中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四人更卓然而為大家,他們的字分別為“雪堂”、“觀堂”、“彥堂”、“鼎堂”,這個巧合被錢玄同等人發現,于是“甲骨四堂”之說不脛而走。
“四堂”之中,終生專注于甲骨學,用力最勤、成就最多的,當首推“彥堂”董作賓。他主持第一次殷墟科學發掘,成為中國考古學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鑿破鴻蒙,據此為甲骨編寫頁碼,即可使散亂的甲骨連綴起殷商史;他的《殷歷譜》精算殷商年代,被陳寅恪推為“抗戰八年,學術著作第一”,感嘆“唯有合掌贊嘆而已”。
董作賓的學問很出色,他的人生之路也很出色。與同時代學人,諸如傅斯年、李濟、梁思永相比,他非常“草根”,既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也沒有出國留學,甚至上學都是斷斷續續。他12歲就被家里安排結婚,小學沒畢業就曾輟學經商,24歲時還沒走出家鄉一步,也不知甲骨為何物。但他聰穎的天分,引起了兩位同鄉前輩的關注,他們熱心提攜,幫助董作賓完成人生“三級跳”,并令他最終與甲骨文結下一生緣,十多年時間,這位窮小子大放異彩,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大學者。
少年郎醉心篆刻
董作賓故居,位于南陽市宛城區工農路。這是一條窄窄的老街,沿街多是青磚灰瓦的老房子,間或雜有紅磚平頂的新式房子。在城市面貌“大躍進”的今天,這條百年前的老街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只不過街名改了,過去這里不叫工農路,叫長春街。
老街中段路西,有一著名的面條鋪,門頭上大紅的招牌,上書“北關面條”四個大字。這家面條鋪有名,不是因為這招牌,也不是面條格外好,而是因為這個鋪面原是董作賓做生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