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桐柏山麓嬌艷欲滴的映山紅火辣辣地綻放成一面面紅旗,牽引出一段激情四射的紅色歲月,那撼人心魄的紅色,分明經過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浸染。張星江,一個和豫鄂邊區休戚相關的名字,一個永垂中共黨史的名字,一個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的名字,就是豫鄂邊區革命先烈中的杰出代表。
生逢亂世,日月無光。1907年6月,張星江出生在唐河畢店張心一村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按照當時舊歷,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三年。從1907年到1916年,中華民族正經歷著清王朝覆亡和中華民國初建的動蕩,唐河處在南方辛亥革命軍隊和北方北洋軍閥勢力的過渡地帶。張星江出生至入學,縣里的政權重構,實際的政府權力是在削弱之中,災害頻至,民心浮動,匪患不斷,這樣的社會環境,客觀促使以大地主為核心的民團勢力得到擴大。
童年苦難,困頓交加,但磨滅不了熱血少年求學的欲望。張星江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9歲那年他得到叔父資助,在唐河創建的9所學堂之一——回龍寺初級小學接受教育,一直學習到13歲。4年中,飽經苦難的他對難得的學習機會分外珍惜,雖然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穿著補丁摞補丁的粗布衣,但是他忘卻饑寒,夜以繼日,全副身心都撲在了學習上,修習了修身、國文、算術、體操、游戲、手工、圖畫、唱歌等課程。當時唐河的教育設施和教育水平有限,教師配備不盡完善,可四年的學習生涯,使張星江具備了基礎的文化知識,為他以后接受先進人文思想創造了條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星江15歲時,靠叔父贈予的幾畝田地開始自立養家。15歲,還是在父母雙翼庇護下享受溫情的年齡,張星江卻成了起早貪黑犁耙耕種的農夫。扁擔把肩膀磨出了血泡,他咬牙忍著;身上曬得脫了一層又一層皮,他全然不顧;小小年紀手腳卻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卻看著微薄的收成笑得一臉燦爛。這個勤懇善良的牛郎很幸運的贏得了織女的芳心,古城曲佰科姑娘郭云成為張星江的妻子。這個在血雨腥風中摸爬滾打的漢子也有著難能可貴的鐵漢柔情,為了在革命中保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張星江把妻子和孩子送到了逃荒到山西的岳父家里,郭云在張星江犧牲以后,承擔起了培育子女的重擔。
動蕩時局礪英才,危難之際造英雄。1922年至1928年間,唐河境內依然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南北軍隊來來往往,大小軍閥你爭我搶,無論豐年災年,苛捐雜稅來回盤剝。這一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使中國革命風起云涌,浩蕩的潮流同樣涌動著唐河的土地。張星江目睹亂兵悍匪給群眾造成的悲殘境遇,對光明未來和美好社會的強烈追求在心底油然而生。為了改變農村低層群眾的命運,張星江舍棄家財去尋求真理,經常聯絡唐河各地的先進分子,努力喚醒民眾,所作所為中透露出勇于戰斗、敢于負責的高貴品質。1927年,張星江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他轉為中共黨員。張星江平時說話不多,表達也不流利。但他的特點是說事簡明,條理清晰,富有風趣,總能針對具體問題說到點子上。人們給他起了外號叫“老吭”,很多普通群眾都信他說的理兒。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到學校里去,聽一些新知識,同時傳播一些新思想。張星江通過鼓動和培養群眾,在農村發展了一批黨員。1929年,張星江組織建立了唐河縣張心一村黨支部,他擔任黨支部書記。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黨組織的壯大,當時的中共唐河縣委將全縣劃分為三個工作區,張星江被任命為唐東區委書記。
星星之火,快速燎原。1930年10月,根據全國革命發展需要,鄂北和豫西南黨組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工作委員會,張星江當選為特委委員。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精神,鄂豫邊特委決定派紅9軍26師攻打唐河,建立豫南革命根據地。11月30日,紅軍解放唐河縣城,隨即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并擬定向唐河東進軍。張星江為貫徹解放畢店的作戰計劃,日夜奔波,積極籌劃,組織畢店附近的刀矛赤衛隊員30余名,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同時,張星江領導的唐東區黨組織派人對畢店民團頭子進行勸降,爭取對革命發展有利的形勢。懾于紅軍聲威,畢店民團頭子潛逃。12月5月,紅軍進駐畢店,建立蘇維埃政權,但在附近各地地主武裝的偷襲下,紅軍在戰斗中失利南撤。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受挫后,張星江隨即調任南陽中心縣委書記,領導南陽黨組織及革命斗爭。1931年夏,在鄂北革命根據地紅九軍第二十六師困難時期,張星江奉命為紅軍做后勤供應工作。他多次不畏艱險,勇敢而又機智地闖過敵人道道封鎖,為紅軍籌集和運送了大量急需的槍械、彈藥、醫藥等物資,并在唐(河)、桐(柏)、泌(陽)選派黨員積極分子去鄂北參加紅軍,擴大紅軍隊伍,提高紅軍戰斗力量,為紅軍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革命豪情升萬丈,心系民眾美名揚。1932年2月,張星江被選任為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委員。3月,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工作需要,他奉命赴上海擔任中共中央交通員。7月,張星江回到鄂豫邊區,擔任中共唐河縣委書記。他領導唐河黨組織頻繁活動在桐柏山區,在平氏組建七八人的小型游擊隊,機智靈活地進行過多次搶糧奪槍、打擊土豪的斗爭。在張星江的領導下,以平氏為中心的農民赤衛隊、小型游擊隊發展很快,每個黨支部都建立有十幾人、二十幾人的小型游擊隊。有一次,張星江領導苗莊、張崗等幾個農民游擊隊80多人,奪取趙莊地主孟清臣糧食4000多斤,分給貧苦農民,有力地打擊了土豪劣紳的威風,擴大了革命影響。1933年4月,張星江在程灣鄉黑明寺,成立了一支由二十余人和長槍六支構成的“鄂豫邊支隊”,堅持在當地打擊小股土匪和地主惡霸。同期,張星江又將上述發展的幾支游擊隊和鄂豫邊支隊在程灣黑明寺進行整編,成立了鄂豫支隊獨立營,這支武裝先后處死了罪惡深重的土財主柯其云、王宏角、陳少三等,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支持和擁護。
血雨腥風若等閑,拼卻鐵骨排萬難。1933年6月,由于叛徒出賣,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和南陽中心縣委遭到嚴重破壞,省委和中心縣委負責人被捕。關鍵時刻,張星江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迅速穩住了鄂豫邊區的革命斗爭形勢。1934年1月,張星江代表鄂豫邊區和河南省委在中央根據地江西瑞金,列席了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六屆五中全會,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二人一并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會議期間,張星江和河南省委的代表王國華一起受到紅軍總司令朱德的接見。1934年4月,張星江從中央蘇區回到鄂豫邊臨時工作委員會。1934年11月,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在張星江接引下到達了桐柏山區,并引導紅軍跳出了國民革命軍圍追堵截,使紅二十五軍脫離了險境,順利到達陜南。
丹心昭日月,碧血灑青山。1935年8月,豫南黨組織與鄂豫邊工委合并,在唐河畢店成立了中共鄂豫邊省委,張星江任書記。1936年1月4日夜,在吳家尖山小石嶺村,張星江宣布成立“豫南桐柏山區紅軍游擊隊”。中央紅軍長征后,革命處于低潮,蘇區大部分和白區幾乎全部的黨組織受到了破壞。然而,在桐柏山區,紅軍隊伍重整旗鼓,從小到大發展起來,革命的烈火燃遍鄂豫邊區。1936年3月27日(三月初五),按照事前計劃,張星江率領紅軍游擊隊30多人,到平氏孤峰山廟會奪槍。在轉移到桐柏安棚牛莊時,與別廷芳保安團300多人突然相逢,游擊隊遭遇了措手不及的戰斗,張星江在第四次掩護部隊撤退時壯烈犧牲。
桐柏山靜默,唐河水嗚咽。年僅29歲的張星江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忠誠、對祖國無限忠誠的革命壯歌!作者:豐興漢【原標題 :唐河革命烈士張星江:淬火青春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