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商於道:唐詩之路

2013/10/17 14:32:20 點擊數: 【字體:

    商於道,起自唐都長安,中經藍田、商州,東至酈、淅之間的於村鎮或七於鋪(酈,酈邑,今河南內鄉;淅,今淅川縣;於,音“務”),故而得名。秦、漢時稱作“武關道”,唐時或有稱為“商山道”、“商州道”的。

    商於道是唐代都城長安通往中國東南各地的一條重要干道,聯系著吳越、江淮、荊湘、黔中、交廣各郡、州、縣,影響幾達半個中國,唐王朝與東南各省政治、軍事、文化的交流和溝通,都要倚重于它。

    商州道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兵家必爭之道。秦、楚之戰,秦、漢之戰,王莽與赤眉、綠林起義軍之戰,無不于此間爭鋒。初唐、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很少用兵,商於道的經濟、文化溝通作用突顯重要。往返于長安、東川、嶺南、交廣的商旅馱騾,多利用商於道的便捷條件,竭蹶無停,絡繹如織。難怪唐末詩人李貞白說,“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其時,商州“郵傳之盛,甲于它州”。所以唐代詩人、文士、官員或上京趕考,或職務調遷,或去各地視察,或赴京拜謁,或貶謫江南,“憧憧往來皆出是郡”。不完全統計,有唐一代,往來奔波于商於道上的詩人,約二百余人。有的還往復多次,如白居易“七年三往復”,元稹“七度武關”,張九齡“四過商州”。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在商州盤桓過七八個月;“苦吟詩人”賈島辭去藍田縣令落拓為僧時,曾以“無本上人”的法名,掛單鎮安云蓋寺。盛唐隱逸派詩人王維,雖半隱輞川,對商州山水仍無限神往,曾以題贈友人赴上洛赴任等形式,寫過幾首贊頌商州山水的詩歌。這一大批詩人于此間邊行邊吟,一路踏歌為伴,為后世留下了近一千首古典詩歌,而且名篇名句不少,像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都是千古絕唱。李涉的《再宿武關》一詩,毛澤東曾題錄原文書贈親友,他老人家傳世的唐詩書法作品,目前公之于世的不多,足見他對李涉詩的推崇。唐代詩人在商於道上所寫詩歌題材新穎,形式多樣,一掃齊梁宮體詩綺靡頹廢遺風,呈現出盛唐詩歌豪邁雄渾、豐富多彩的顯著特點,為以后詩歌的發展和提高開拓了道路。因此,我們可以說,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詩人的才智和靈氣,商於古道給過唐詩以營養和精魂,商山道是盛唐時期詩人們一條互相交流、切磋提高,以至于將唐代詩歌推向黃金時代的“詩歌之路”。

    令人遺憾的是,歷來的文學家與史學家對這條滿淌唐詩的“詩歌之路”研究甚少,關注無多。人們比較多地注意到始于漢盛于唐的“絲綢之路”,而忽略了與“絲綢之路”并肩存在、相得益彰的“詩歌之路”。“絲綢之路”厥功甚偉,理應重視。“詩歌之路”也很輝煌,不該忘記。

    商於古道是唐代詩歌南北詩風交流融合的一條重要紐帶

    魏晉六朝時期,由于南北對立,文化發展殊途。學術上“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文學上“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自隋唐統一,南北雙方開始注意借鑒吸收。唐初就有人明確提出南北文學應“各去所短,合其所長”的要求,但宣言終歸宣言,這種交流和融合,畢竟是漫長的艱苦的,必須深入社會生活,接近勞動人民,吸收民間文化的豐厚營養,發揚前代和先輩優良的傳統精華,加強自身素質素養的學習和提高,方可有成。若是關在小房子里,一味苦思冥想,將是無濟于事的。

    貞元年間,有一位福建籍詩人歐陽詹,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回程行經藍關所在的東秦嶺,觸景生情,寫下《題秦嶺》一詩,詩曰:“南下斯須隔帝鄉,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煙景兩邊意,蜀客秦人各斷腸。”其中,“北行一步掩南方”一句,真是絕妙成典,將秦嶺這個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線寫得神活靈現。這種實地感受絕不是關在小房子里能空吟出來的。還有李商隱的《商於新開路》一詩中的“路向泉間辨,人從樹杪分”一句,歷來評家都認為是李詩中的佳聯。這首詩是寫貞觀七年(公元634年)上洛刺史李西華開商於新路六百里的,當時商於道是沿著丹江河谷北側開辟出來的新路,多走懸巖,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能見度較低。李商隱的描繪.盡其妙,如其分。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鐘嶸,在他的名著《詩品》中,曾著重闡述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對文學創作的關系,指出詩的產生是由于客觀的感召和刺激在作者心靈上的回應。歐陽詹、李商隱等唐代詩人在商於道上的詩作,正是鐘嶸這一文學理論的有力詮釋。

    長安詩人杜牧的《商山麻澗》詩,一改他此前《題商山四皓廟一絕》和《題武關》中“好語王霸大略”、“喜縱橫任俠”的豪邁氣概,逐漸顯露出工于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才能。這首詩里,云光嵐煙籠罩下的山莊,柔桑垂柳掩映下的人家,山村春日黃昏時分,禽獸豕奔歸林,雞牛入巷進欄,老者對酒啜飲,村姑簪花打扮的種種景象,和諧完善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幅豐富新鮮的夕照山莊圖。景色氣氛淳淡而深厚,簡樸而親切,能給人以歷久難忘的印象。最后兩句,是寫自己常年官差奔波,惆悵迷茫心情的,隱含著一種身世落拓之感。詩里表現“惆悵”也不是沒有形象,空發議論,而是用“自念塵土計”,“溪邊書細沙”的寫意手法,生動而準確,又另辟蹊徑,不落前人窠臼。杜牧的《商山麻澗》詩這樣寫的:“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秀眉老父對罇酒,倩袖女兒簪野花。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杜牧是陜西人,如果可以說他是北人向南人學習借鑒的一個范例的話,那么,湖南益陽詩僧齊已的《過商山》中“迭迭迭嵐寒,紅塵翠里盤”句,又是南人學北的一個重要例證了。詩中連用三個“迭”字作為起首一句,險奇貼切,意即商洛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山脈,都籠罩著嵐煙霧氣,紅塵人家也都是在蒼翠的叢林環繞中的小盆地里安家。所紀所寫都是商山道上的實際存在,三個“迭”字,一個“盤”字,又豈是他這個詩僧在南方能見到的?是商洛這塊北地給了他這樣的靈感和筆觸。

    還有江蘇淮安籍詩人趙嘏的《商山道中》一詩,詩云:“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作者是借寫商山盛夏五月份的氣候狀況來抒發自己的愁緒的。五月盛夏的商山,和暖如春,云凈如秋,實在是避暑旅游的好去處。深夜時灼熱的云彩燃燒不起來,卻使它愁得化為一溪清涼的河水。這種深切感受在江南是不能體味到的,因為“五月江南勝似火”,此時“商山好個秋”!可見南北的文化交流,還是須從自身的體察開始。

    南北詩風的交流方式是多樣的。比如:將詩歌“留題驛梁”、“因題店壁”、“驛傳見客”、“前后題名(處)”、“往來酬唱”、舉行詩宴,臨別贈詩等等,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從詩人們在商於道上所寫的詩題中明顯地看得出來。

    商於古道是唐代詩歌各種流派形成與發展的一個寶貴搖籃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詩歌,到唐代發展到全面繁榮的黃金時代,整個詩壇出現了自戰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局面。這局面的形成,固然是文學本身不斷發展變革創新的結果,更為根本的原因還是決定文學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客觀歷史條件。

    唐代采取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造就了大批自耕農,提高了農民的身份地位和生產積極性,為社會經濟發展開辟了道路。科舉取士在新興的中下層地主階級文人面前展開了比較廣闊的出路,激發了他們對功名事業的種種打算。這批人生活上、仕途上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挫折和磨煉,對社會情況、百姓生活比魏晉六朝士族特權階級的上層文人更為熟悉,所以,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們充實、健旺。特別是唐代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學藝術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這些都使詩人們眼界開闊,信心增加,蓬勃向上,積極進取。許多詩人都希望“濟蒼生”、“安社稷”、“致君堯舜”。國家的強大,鼓舞了他們向往功名事業的雄心;政局的危機,激越了他們拯物濟世的熱情;山林的幽靜,引發了他們追求閑適的消沉;仕途的不幸,觸動了他們感懷傷世的憤懣。所以,在詩作中就呈現出不同風格和追求的差異。唐代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山水田園詩派等等在商於道上的創作實踐中都有全面的表現。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0年后),他的好友李靈赴上洛出任刺史,他曾贈詩一首相送,詩題是《送李太史赴上洛》。原詩是:“商山包楚鄧,積翠靄沉沉。驛路飛泉灑,關山落照深。野花開古戎,行客響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晝欲陰。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王維善于描寫自然景觀的藝術才能,在這首詩中有了出色的表現,或以素描見長,或以刻畫見工,寫盡了商於驛路的種種景物。尤其是“商山包楚鄧,積翠靄沉沉”和“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兩句,更是氣勢壯麗宏大,著重紀寫商於六百里的宏恢環境,完全是“萬里江山從頭說”的大手筆。可惜,落句又回到佛家隱士空無寂滅的消極境界中去了。總之,他的這首詩既有陶(淵明)詩渾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謝(靈運)詩精工刻畫的描寫。語言清新洗煉,樸素中又有潤澤華采,的確深悟陶詩的“清腴”特色,難怪《東坡志林》說他:“味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山水詩寫得清新自然,朗朗上口的,還有趙嘏的《仙娥驛》:“翠涇衣襟山滿樓,竹間溪水繞床流。行人亦羨郵亭吏,生向此中今白頭。”前聯正面寫景之美,尾聯則由人襯景,不落俗套。韓偃的《山道中》,同他過去詩作的濃艷藻飾詩風截然不同,顯然商山的峭壁野渡喚起了他作畫的激情。原詩是:“云橫峭壁水平鋪,渡口人家日欲晡。卻憶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畫有功夫。”點染名畫需有功夫,摹寫眼前山景卻更比繪畫還難,詩人造句匠心獨到,令人嘆服。

    作為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是偉大的,也是典型的。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同封建權臣們決裂后,結束了他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離開長安東下,再度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商州刺史裴延慶與之交好,留他在商州盤桓數月。大概是當年八九月到郡,翌年春天離開。重陽節時他陪刺史裴延慶等隨帶衙役登臨商州城南、瀕臨丹水的龜山,約社題詠,飲酒賞菊。宴席上既有胡人吹笛,又有越女彈琴,樂不可支,遂題《九日龜山登高》詩一首。詩中他借酒吟道:“赤鯉涌琴高,白龜道水夷。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其中,“赤鯉”、“白龜”一聯,描述大膽、奇特。用典自然,令人目眩神迷。“賓散”、“帽吹”一聯,十分契合他那酷愛自由、無拘無束的性格。酩酊大醉后,他好像要同天仙神靈相往來,一塊對飲。這種強烈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使全詩增加了一種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暫居商州期間,他的作品還有《泛石娥溪》、《東巖秋夜獨坐》、《山人勸酒歌》、《謁老君廟》、《過四皓墓》等,其中也多有名篇名句,如《過四皓墓》中有這樣幾句:“垅寒唯有月,松古漸無煙。木魅風號去,山精雨嘯旋。”在感情表達上不是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當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就使用大膽夸張,甚或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驚人的幻想,本來是極度的夸張,卻讓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實。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洛新聞網(2012-07-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