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崗遺址位于鄧州穰東鎮,這是一處以仰韶文化為主的古文化聚落遺址,在遺址上層還有較為豐富的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存。現在人們更多地記住了“太子崗上出太子”的傳說,漸漸忘卻了麥田之下還有先人生活過的遺存。
近日,記者一行踏上太子崗,尋著先人的足跡,行走在歷史的過往……
太子崗上故事多
驅車出南陽城區沿312國道一路西行,漫天飛舞的楊絮為這次探訪增添了些許情趣。到達穰東鎮政府時,副鎮長胡新合已等候多時。出鎮政府南行不過五六百米,是一片坡地,胡新合說,這就是太子崗。
山坡緩緩隆起,高出地面也不過6米左右。眺望遠處,麥田一望無際,微風吹過,麥子婆娑起舞,應和著田間飛翔的小鳥。胡新合說,太子崗不僅是一處文化遺存,當地還流傳著太子崗上出太子的傳說。但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太子崗名稱的真正來歷與南朝陳后主有關,這在史書上有記載。《明嘉靖南陽府校注》也有對這段歷史的記述:“陳后主(陳叔寶),幼為周師所居留穰,后歸為陳太子,坡蓋以后主得名”。公元554年,西魏攻占了南梁江陵,陳霸先侄子陳頊隨軍到長安,其妻子及乳嬰陳叔寶(即陳后主)被迫逃到穰(今鄧州市),在一荒崗上搭庵度日。557年,陳霸先建立陳國,559年,陳頊繼位,后傳位陳叔寶,由于陳叔寶幼時曾在此荒崗居住,所以這條崗此后就被稱為太子崗。
麥地里犁出黑陶碗
太子崗遺址以崗的高點為中心,是一處邊長約500米的正方形,文化層厚度2-4米,西邊古有淇河流經,后干枯,1958年這條古人依賴生存的河被填平。見地面裸露出燒制陶器時窯壁上的紅土,胡新合說,走在這里腳下偶爾會踢出一些紅磚渣、陶器的碎片。上世紀70年代以前,崗上長滿了酸棗樹和一些野生雜樹,隨處可見石斧、陶紡輪、骨簇、鴨嘴形鼎腿、紅色的陶罐以及鹿角獸骨。60多歲的鄭老漢曾犁出石轱轆、黑陶碗。
1963年6月,太子崗遺址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這處遺址又晉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鄧州市文廣新局王春玲說,“太子崗遺址至今未進行發掘,但從遺址現存的斷崖可以看出有灰坑和紅燒土遺跡,個別部位的紅燒土呈淺層橫向分布,可能為房屋基址。目前出土的石斧、陶紡輪、骨針,大多是村民上繳或者文物普查時收集上來的標本。1968年,遺址的東北部及南邊一部分,因當地群眾挖硝土或挖紅薯窖被破壞掉一小部分。1976年6月,原南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遺址進行了檢查,不再允許村民在這里挖硝土、修紅薯窖。”胡新合說,除通過遺址的兩條小路、排水溝及一些現代墓葬外,遺址區全部列為農耕地,這也是對遺址的一種保護。
一處文化聚落遺址
太子崗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古文化聚落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有錛、杯、紡輪、鼎足等陶器,還有斧、錛、鑿、鏟、球等石器。另外在仰韶文化層之上還發現有黑陶片及類似于雙腹器的器物殘片。
“初步判斷該遺址的上層文化性質是屈家嶺和龍山文化。”王春玲說,太子崗遺址的存在,對研究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狀況,及新石器時代中原與長江流域的文化交流過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