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位于河南西南部群山環抱、峰峻谷深的一個山口、水口,在出陜進豫的要道口,故史稱“西峽口”。西峽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劉邦進兵長安,黃巢起義軍攻打長安,都是經南陽,走西峽,戰武關,攻下長安。抗戰時期,西峽地區是河南省抗戰的大后方,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機關遷往西峽地區丹水鎮。日本侵略軍決定把西峽口定為最后滅亡中國的一個重要戰場,因而,中國軍隊在西峽口地區這個舞臺上,演繹了一幕二戰中國戰區最后一戰的悲壯戰歌。
1945年8月19日上午10時,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的第4天,中國軍隊在河南省西峽口陣地上的最后一槍,射落了日本侵略軍的旭日旗,即日落西峽口,抗日戰爭勝利的帷幕徐徐降落在西峽口。西峽口與盧溝橋兩地雖相距兩千多里,但北京盧溝橋和南陽西峽口兩地記載著中國八年抗戰開始與結束的歷程。
截至目前,中國有4個地方爭其地是“抗日戰爭最后一戰”:一、中國緬甸遠征軍之戰,勝利結束于1945年1月27日;二、中國湘西雪峰山之戰,勝利結束于1945年5月23日;三、中國桂西戰役,1945年4月下旬,日軍自動撤出了廣西全區而移駐云南各地,中國軍隊順勢光復了廣西省;四、西峽口抗戰勝利結束于1945年8月19日。以上前三處戰役都結束于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的3個月或前7個月。因此,史學界公認,西峽口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的最后一戰。
所謂最后一戰,必定是一個決定作戰雙方最后勝敗與否的戰略決戰,不僅是戰役性質的作戰。
日本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宣稱,發動《老河口——西峽口戰役》,是挽救日本帝國于不滅而進行的關鍵性一戰。岡村寧次妄想:日軍只要占領整個中國,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英聯軍腹背受敵,必不戰自退。
蔣介石把布防老河口和南陽的西峽口,視為阻止日軍進犯四川的兩個戰略門檻,遂命令王仲廉將12萬中國軍隊布防在西峽口地區南北150里長的防線上,以此保衛四川,構建抗日大反攻的基地。
從軍事上講,西峽口抗戰進行了142天,這是中國抗戰進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在這142天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累計殲滅日軍2.3萬多人,迫使日本三次向西峽口戰場增兵。導致岡村寧次不顧陣前易將這個大忌,撤去駐南陽日軍總指揮內山英太郎的職務,從東北調鷹森孝到南陽任職,撤去日軍駐西峽口前線指揮官山本三四郎的職務,由鎮木太雄任西峽口前線指揮官。駐西峽口日軍第一一○師團長木村經廣痛心地講:“在西峽口戰役中,陣前更換兩位將軍,實在是岡村君不得已而為之。”
西峽口戰場分西峽口主戰場和淅川縣副戰場。西峽口境內有16個富有戰略意義的山頭,相機攻占其中任何3個山頭,即可斬斷中國軍隊在西峽口南北150里的長蛇陣。岡村寧次為確保順利打開西峽口這個大門,特意調派富有山地指揮作戰經驗的第三戰車師團長山路秀男和陸軍第一一○師團長木村經廣兩位將軍指揮西峽口作戰。
岡村寧次一再叮囑木村經廣和山路秀男:“攻戰老河口,必須占領西峽口。老河口是頭,西峽口是尾,保住老河口,必須穩戰西峽口”,“皇軍只要能打通西峽口70里長的大川,攻克西坪鎮,進抵陜西商洛地區,即可對胡宗南的30萬大軍造成‘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之勢,攻占西安易如反掌。”所以,“西峽口抗戰”的勝利,粉碎了岡村寧次妄想侵占整個中國的黃粱夢。
中國全面抗戰的第一槍,造就了盧溝橋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地名,使其彪炳千秋、蜚聲中外。遺憾的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都知道盧溝橋這個名字,卻少人問津日軍慘敗南陽、日落西峽口的史實。
盧溝橋和西峽口是記載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英雄史詩的兩個大寫地名,南陽應該在西峽縣建立“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申請有關部門將西峽縣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峽縣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而獨具特色,西峽口的抗戰史詩確是中國八年抗戰的經典縮影,是中華民族抗戰史的重要一章,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寶書。南陽市和西峽縣如果努力打造西峽口這張名片,中國南陽西峽口的這個地名一定能同北京盧溝橋一樣齊名于世。(作者為市黨史辦退休干部,豫西抗戰文史專家)□ 李保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