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開始修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時,在夏餉鋪村發現鄂國貴族墓地。考古工作者終于找到從西周中晚期就不見于歷史文獻、青銅器銘辭記載的鄂國,使這個小小的夏餉鋪村成為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中國歷史、考古學者開始矚目這個地方。
2012、2013年,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對夏餉鋪鄂侯貴族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古墓葬六十多座,出土青銅器、陶器、漆器、木器、玉器等上千件。青銅鼎、簋、簠、盤等器物近百件,其中帶銘文青銅器四十余件,銘文有“鄂侯”“鄂伯”“鄂姜”“養伯”“上鄀太子平侯”“圍侯”等。
鄂為姞姓,黃帝部落的十二姓之一,是黃河流域的重要勢力,根據《史記》《戰國策》及甲骨卜辭記載,鄂在商代已經封侯。在商代末期,鄂侯出任紂王“三公”之一,說明鄂在商王朝中的特殊地位和臣屬關系,由此可見鄂是商代一個頗有聲望和勢力的古國。商朝末年,鄂侯因為勸諫紂王暴虐,被紂王殺死后,鄂、鄂國不在見于歷史文獻記載。
根據傳世和出土的西周時期有關鄂國的銅器銘文,歷史、考古學者進行分析、研究,復原了周代鄂國歷史。在商朝末年,鄂侯被紂王殺死之后,鄂參加了周反商的聯盟,一起反叛商王朝。周滅亡商王朝后,鄂作為周王朝的重要同盟,被封在西周王朝的南土,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陽盆地,來防范南方的南淮夷、東夷,成為西周王朝南方的軍事據點,也是周王朝南方的重要屏障。
從上海、洛陽等地博物館珍藏的鄂叔簋、鄂季簋、鄂侯馭方鼎等青銅器的銘文分析,在西周早中期鄂國與西周王朝關系親密。鄂侯馭方鼎為西周中晚期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南征淮夷回師經過鄂國時受到鄂侯馭方的朝見,并與之共宴、會射,說明了此時周王朝與鄂國關系商好。但不知什么原因,稍后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反叛周王朝,根據《禹鼎》銘文記載,周王朝派出武公率西六師、殷八師伐鄂,俘虜了鄂侯馭方。此后鄂長時間不見于文獻記載。歷史考古學者對西周鄂國的地望進行爭論和研究,出現了南陽西鄂說和湖北隨州東鄂說,并認為至遲西周晚期鄂國已滅亡。
2005年,在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一帶出土了一大批西周早中期鄂國青銅重器,從銘文分析,在西周早中期,鄂國地望在湖北隨州一帶。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地的發掘再次引起史學界的關注。《禹鼎》銘文記載的鄂侯馭方叛周后,西周王朝下達的“裂伐鄂侯馭方,無遺壽幼”征伐令沒有貫徹實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國仍存在于南陽一帶,西周晚期,周宣王為填補滅亡鄂國后的勢力空白,封兩個舅父在南陽即申國、日國,把鄂國及其遺民放在周王朝控制范圍之內,繼續保持鄂國及鄂侯封號,即周代時滅國不滅祀的現象。至于鄂國正式滅亡的時間,應該是春秋中期,楚國興盛,滅亡申國建立申縣,統治南陽盆地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