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看到下雨時脫口而出的話,這時候也往往顯示出兒童歡呼雀躍的神情,甚或會在雨中嬉戲一番。時至今日,仍然流傳于兒童中。
□ 天木邊兒,河木頭兒,小孩兒長大當老頭兒。
這應當是一種面對大自然的感情宣泄,雖然出自兒童,卻也揭示出了一個自然法則,不但充滿趣味,也很有一番人生哲理。
□ 不要臉,叫狗舔,舔不凈,再舔舔。
原本“不要臉”是一句罵人的話,只是在通常得這句話之后又給予了一些恣意發揮,把罵人的話也變得很豐富多彩,很有想象力,也很生動。
□ 哭哭笑笑,一臉馬尿。
在成語中就有“破涕為笑”一詞,而這一句話足可以成為“破涕為笑”的搞笑版,而且很生動,很傳神。如果有誰又哭又笑的時候,許多伙伴便會對他齊聲呼叫。
□ 裝著(zhūo)哭,賣洋鹿,不給錢,打屁股。
在小伙伴們的爭執中,力量較弱的一方到最后總會哭哭啼啼,而另一方不但不罷手,還用如上的話繼續挑釁,說人家是裝哭的。其中的“賣洋鹿”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 腳(jūo)腳你別(bāo)麻,給個棍兒投投牙。
如果有誰的腳麻木了,常常會自己找到一根小棍插到鞋子里(腳腰處),一遍又一遍地喊著如上的話,同時把腳往地上跺,這樣腳就不再麻木了,這辦法有時也很靈驗的。
□ 抻手綣手,拿嘍(了)老丑。
原本答應對方可以拿走給予的東西,而當對方伸出手來拿的時候卻又出爾反爾,用如上的話羞辱有加,“你怎么拿別人的東西,多丟人啊!”使對方倍感沒趣與尷尬。
□ 打開場子,磨磨繭(jīang)子。
在做游戲或者需要一塊地方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往往用如上的話先來一個開場白,相當于吆喝讓人“快讓開”,以騰出地方來。
□ 著(zhūo ,知道)不著,挖一勺(shūo)。
在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對于對方的解釋或敘述總是不滿意,便用如上的話予以回復,其實是嫌對方的話多余,或對對方有一種不滿情緒。
□ 忘了,你哩屁股吃胖了。
如果一個小伙伴一時疏忽忘記了一件事情,便說“我忘了。”對方便會馬上用如上的話接上話茬兒,純屬無端的小小挑釁。
□ 各自各,麥秸窩。
小同伴在很多時候喜歡相互之間劃分陣線,或者各行其事,這時候往往會用上面的話作為一句開場白表明心跡,單刀直入,一語驚人,“咱們不在一起,各自各吧。”一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至于“麥秸窩”除了和前句和韻之外,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 一木二多,老鼠是您大哥。
如果聽到對方講一件什么事情感到很驚奇的時候,往往會“咦”聲不斷,但是對方卻對這種反響很不樂意,于是用如上的話給予回復,借“咦”說成“一”,并予以巧妙的渲染。
□ 你,你,你賣米,買到糧行里,老鼠是您干娘哩。
小伙伴在許多爭執中,往往會互相指責,試圖讓對方擔當某種責任,在指向對方的同時,還會高聲相向“你你你”,人多的時候甚至會齊聲吶喊,以助聲威,接續下來便是如上的話語,后半句的想象很豐富,符合兒童特點。
□ 挽(biān)挽袖子抹抹錘(指拳頭),我不打你我打誰。
也就是摩拳擦掌的意思,通常做些體力勞動時或者表示某種義憤時的一種舉動。而小伙伴們出此言語,往往是在挽起袖子的同時,隨聲而出,沒有特別的指向,后半句也不是真的要去打人,只是和前句合轍押韻非常有趣罷了。
□ 1、抖抖指。2、嘚(dēi)鉤兒嘚鉤兒哧。
這個條目搜羅進來有些牽強,目的是為了解釋我們今天非常盛行的“剪子包袱錘”。如果把“剪子包袱錘”作為“今生”,那么這兩個條目實際就是它的“前世”。當一件事情無法決斷時,用“剪子包袱錘”來確定人選或順序,是被國人都認可的,在當今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在某種意義上彰顯了公平與公正,它所以得到公認,最主要的原因想必就是伸手可得,隨處可用,絕對沒有攜帶道具的麻煩。由于在叫法上和過去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給予一個簡單的介紹很有必要。在過去就是叫“抖抖指”,其實這個叫法現在看來也非常貼切,就是雙方用手指“斗法”,簡潔、明快、便捷。當事雙方在伸出手指的同時,都一起有節奏地叫著“抖抖指”或“嘚鉤兒嘚鉤兒哧”,調動情緒,烘托氣氛,非常有情趣和情調,極盛一時,只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再這么叫了,完全被現代化的“剪子包袱錘”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