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的老年人講,元末時,村里一位叫沈六的農民養了一頭母驢,長年在村東邊的一個大水溝旁吃草,有時晚上也不用牽回家。
一天夜里,大霧彌漫,第二天霧氣散后,正在水溝邊吃草的驢子忽然產下一頭白色的小馬駒。沈六喜出望外,精心喂養,不足一年,小馬駒便長成一匹高頭大馬。沈六走親串莊、外出趕集時,常騎著白馬駒,有時村上鄰居有急事要辦,只要打個招呼,他也都樂意幫忙跑腿。
沈六還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白馬駒跑得特別快,無論三五十里還是上百里,總是一會兒工夫便可到達目的地。有一天,沈六突發奇想,騎著馬駒去了京城。誰知,馬駒一進城門,城中就萬馬嘶鳴,叫個不停。皇帝驚問此事,有能人說,這是千里龍駒進城的征兆。“既然是龍駒,就該歸朕……”于是,皇帝降旨派人查找龍駒的下落。沈六聞訊,騎馬便逃,龍駒腳下生風,騰云駕霧,不大一會兒就跑回家里。為保住自己的龍駒,沈六把它藏在村東一座石橋下面的洞子里,洞口用石板、石頭堵得嚴嚴實實。
追趕的士兵追到村子后,四處尋找卻不見龍駒的蹤影,于是把村民全部集中起來進行盤問,仍無結果。皇帝惱羞成怒,下令毀村,可憐所有沈姓村民全遭斬首,從此村上再無沈姓。而白龍駒也因困在石洞過久,一時性起,用力蹬石,在石板上留了一個深深的蹄印,最后還是被憋死在洞內。
隨后,劉、郭二姓遷入該村。明朝萬歷年間,村民專門重修了村東曾藏匿馬駒的小橋,取名“白馬橋”,并刻碑紀念。如今走在白馬橋上,還能看到其中一塊石板上有馬蹄的印跡,據說這就是當年馬駒用力猛蹬的痕跡,而且從殘存的碑文也能看出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