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地形兩山夾一川,周邊高,中間低,洼地星羅棋布,計有10大洼、18小洼:臨汝鎮的西營洼7000畝;溫泉鎮的均田洼6500畝;陵頭鄉的八里王洼1477畝;洗耳辦事處的周葛莊洼3940畝;紙坊鄉的石橋洼11515畝、牛王洼1150畝;王寨鄉的魏洼1450畝;小屯鎮的時屯洼2400畝、季寨洼2930畝;楊樓鄉的代洼1260畝。18小洼的總面積達11300余畝。這些洼地經過治理,大部分已變為一年兩收的良田。但地下水位一般都在10米左右,雨水豐沛的季節,常有地下泉水涌出,形成獨特的富水區。
除了這些存留雨水和地下水位很淺的洼地,靠近北汝河還有兩塊珍貴的濕地。最大的一塊在汝河右岸的荊河口。荊河進入廟下鄉的春店村與北汝河交灘,形成長2000米、平均寬300米、總面積約900畝的河口濕地。這里有成片的草灘和楊樹林,是美麗的綬帶鳥、白鷺、野雞、野鴨等眾多鳥類的棲息地。
2006年12月21日,筆者跟隨汝州市水利局的趙主任一行去上河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訴我們,這片濕地過去是稻田,7年前承包給個人,一年一萬元,承包期65年。不知何故,承包人也沒怎么經營,去年有村民在這兒開荒種麥。荊河在河口村西500多米處穿過,有濕地涵養,成為北汝河支流中為數不多的常流河之一。冬季少雨,眼前的荊河只有近一個流量。
緊鄰濕地的廟下鄉,位于汝州市西部,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94.2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有源自禹王山的玉女河縱貫南北。鄉政府所在的廟下街,因唐代修建的中岳廟在街東北的高坡上,街居其下而得名。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朱寶元撒灰建寨,3個寨門樓,東謂“圖書”、西曰“翰墨”、北稱“橫舟”。稍后又建了西寨,明萬歷45年修建的九龍橋,將兩寨連成一條1.5公里的長街。中岳廟,據傳為登封中岳廟中王的行宮。街西有古城單狐聚遺址,又名梁王城。此外,還有云溪觀、玉泉寺、佛山寺等古跡。由于地下水儲量豐富,這里的農作物得天獨厚,生產“三粉”(粉絲、粉條、粉皮)已有200多年歷史。現在的廟下鄉不但是蔬菜生產基地,還是河南省最大的“三粉”生產基地,年產量達1.25億公斤。所產煙葉更享有內地云煙的美譽。
另一塊濕地在緊鄰汝州市區的煤山辦事處葛莊村。據北劉莊組80歲的村民韓太運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這里隨處都是濺水(泉源),不能種別的莊稼,幾百畝全是稻田。鐵路東邊有個烏龍廟,是塊螃蟹地,一邊一個一間房大的泉,是螃蟹的兩只眼。廟院已經毀壞,焦枝鐵路修建后,一家電廠就在早先的廟址上建了座散熱塔。近年村民又在鐵路西邊蓋了3間房的烏龍廟。廟東面有眼碗口粗的泉,一年到頭翻騰不息。傳說幾百年前馬廟水庫所在的地方有大泉,水很旺。有個張進士想引來澆他家的花園,水流到騎嶺鄉的槐樹蔭就鉆入地下不見了。這一帶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能給烏龍廟澆田,不給張進士澆園。
傳說歸傳說,相關地質資料顯示,槐樹蔭與烏龍泉水脈相通,一條朱溝河流著流著沒有了,地行幾公里,又從這里冒了出來。還有自西向東橫貫而過的陸渾灌渠,常年有滲水潛流。特別是1200米外的洗耳河橡皮壩蓄水之后,不到10天就洇了過來,這里是一個地下水交匯點,自然形成了400米寬、800米長的濺水濕地。
《汝州市志》有載:民國25年(1936年),曾修5500米長的烏龍渠,引水下行與洗耳河交匯。1989年修建焦枝鐵路,把泉眼壓在路基下。壓不住的泉水漫涌四流,有關部門就在立交橋旁建起泵房,4個6寸泵輪換著日夜不停地抽,每天最低抽水量在120立方米以上,停10分鐘,橋下就過不成車了。
抽出的水奔涌南行,流經躍進渠,而后沿著洗耳河道匯入北汝河。
距烏龍泉濕地幾公里遠的槐樹蔭村南,有寬200米、長500米的一塊臺地,洗耳河呈S形環繞而過。1978年村民整地時發現了石磨棒。后經文物部門多次發掘,采集到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其中1984年出土的舌形鏟,確證這里屬于公元前8000年發祥于黃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裴李崗文化遺址。當時的先民不但能使用紅陶、以壺盛水盛糧、用三足缽燒飯,并且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
據悉,汝州市相關部門已在荊河口劃定濕地保護區,禁牧、禁耕、禁挖土取礦、禁建房建廠;在烏龍泉濕地建湖修園,也列入了城市規劃的藍圖。(曲令敏桂焱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