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郭樓南河
有人把這條河稱作芝河的另一源頭,可它不過是一條無名的河溝,只能算是支流的支流。
這條河發源于平頂山市區東北8公里的馬棚山北麓。馬棚山東西走向,山脊如刀背,窄不盈尺。此山原無名,因漢時昆陽大戰王莽在此養馬而得名。山北,鳳凰嶺、蓮花架、虎聚頭,起伏綿延十幾里,與郟縣的紫云山銜接。
黑龍岔村就坐落在馬棚山與鳳凰山的夾肢窩里。一條溝自馬棚山順勢而下,在村里與東來的另一條溝匯合,亂石間潺潺向北。旱季溪水如線,若斷若續。到了雨季,山水如奔馬,沖撞咆哮,自村中割開一條深澗,兩岸高樹翼然,澗底石板被水切出深深的溝槽。將出村,地勢一降,石崖峭立,瀑布三疊,下落成潭,是為黑龍潭。
據清同治三年(1864年)《郟縣志》記載:“黑龍潭,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黑龍池。歲旱禱雨,則填石其中,與池平,雷雨后,一泓湛然,石不見矣。今多不驗。”黑龍事不可考,潭底碎石有紅有黑,玩耍的孩童指著說:那就是蛤蟆筆,擱水里泡三天就軟了,可以寫字。
出村不遠,有溪水自西南匯入。黑、褐、黃、白,礫石皆清亮,水行其上,純澈幾不可見。溯源上行百米,有一混凝土水壩,水面十幾米見方,深幽一碧。再上去,溝谷滴水皆無。正納悶,一位正在玉米地里施肥的村民揭開了謎底:壩下有個大泉眼,經年不絕。想是山水潛流,到這里忽然冒出來的吧?
再下去就是觀上村的連珠湖。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在這里陸續建起了四個容量為70多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東承紫云山,南接馬棚山,聚山水泉流,養魚,放鵝鴨,種蓮藕,澆地。如今興起觀光休閑,但見荷花待放,蓮葉田田,更有開闊的水域,讓人垂釣蕩舟。
上湖與中湖之間,有老君廟舊址。老君廟又稱“玄通觀”,曾是遠近聞名的一處道觀。鼎盛時期,方圓數百里的弟子爭相來此學道。有趣的是,與之相對,村西又有“佛君廟”,也曾興盛一時。而今兩座古廟已毀,留下一眼蕨苔滿壁、泉水甘洌的老井,鐵轆轤上鑄有“玄通觀光緒二十年制”字樣;再就是有“觀上”這個村名。
觀上村北去半里,第四座水壩下邊的河溝右岸,高出河底三四米處有兩個水潭,一黃一白,相挨卻不相通。黃的無名,白的叫老白潭,潭約一畝,傳說曾有一只神通廣大的白龜在此棲息。這一帶有關白龜的傳說不一,亦正亦邪,有褒有貶。至今聽說要去那里,乘涼的老人還面有懼色。白龜之事雖屬無稽,而潭水終年泉涌不絕,且與別處不同,呈半透明乳白色,頗值得探究。
往下河水漸寬,西折不遠到郭樓村。已屬郟縣界。臨村又有一壩,水中漂滿菱角,水鳥亂飛。兩岸田地平闊,莊稼長勢繁茂。村中有橋,有一棵樹圍四米多的老皂角樹。河自此得名“郭樓南河”。幾十只白鴨在水中覓食,兩只黑腿黑喙的白鷺雜在鴨群里,聽得腳步聲,撲楞楞飛出幾丈遠,扭過頭機警地上下打量。
劉寨村緊連郭樓,村里也有一壩,水光靈動著村舍老宅。村西有橋,上刻“劉寨幸福橋”。逐水聲而往,因無壩相阻,清河泥岸,恢復了細瘦不過兩米的模樣。那河床為礓石所鑲,波動草拂,越發清瑩。又百余米,腳下的大路搭上一座漫水橋,橋橫臥在自南而北悄然而至的泥河之上。郭樓南河自橋北與泥河挽手,留下一串草潭、幾處堰壩,到馬莊再與芝河匯流,在堂街西注入北汝河。(曲令敏溫書功/文王慶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