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與汝州市水利局的趙主任和焦村鄉的郭萬偉副鄉長同行,踏訪紫云河。
驅車至峽谷口。有1967年4月竣工的小型水庫,庫容185萬立方米,蓄水面積13.8平方公里。四周嶺巒起伏,倒影比真山更好看。水庫原名荒草寺,近年更名紫云湖。壩左有影屏山,山石奇特,狀
若雄獅,夕陽映射,石洞亮若獸眼。左岸有荒草寺村,人家依山臨水,有竹有樹,院落都整潔。
壩下峽谷幽深,沙巖對峙,三彎九轉,寬不過十幾米,窄處不到三四米。谷底落石如馬群象陣。正澆麥,有水從兩邊渠道和高高的渡槽灑落,遂使干河有了水色。
過荒草寺村上行不遠,左岸山上有兩柱20多米高的巖石,酷似巨大的印章,俗稱拴馬橛兒。若站在上游的求子石上回望,兩石一體,又成了駱駝峰。駱駝峰附近是一片石林,屬大紅寨地質公園。6.8億年前,這里是一片汪洋,礫石、泥沙沉淀,膠結形成厚達幾十米的礫石巖層。經歲月剝蝕,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觀。山坳多樹,風吹山響,林聲振蕩,掀動光陰流水般覆蓋山川,億萬年觸手可及。
上行3公里,左岸有清涼溝。樹木稠密,氣溫比別處低兩三度。有兩米多高飛瀑,擰成十幾股飄垂而下。瀑下有水窯,引往荒草寺村。向里走300多米,三面山聚起一條峽谷。高大的巖石散落谷中,人稱大石窩。左面嶺上有嶺,南去與海拔717米的招風頂相通連。最北端光禿禿巖崖峭起幾十米,崖下吐一嶺,人稱上水石。時值冬月,別處葉落草枯,這座山嶺卻覆蓋著青草,石上藻苔翠綠。近前細聽,山肚子里隱隱有水聲。出而亂流,橫有30多米寬一溜亂草,涓涓落入峪谷,積而潭,潭而流,終年不絕。
上行5公里,到汝州市大峪鄉邢窯村,這里是紫云河的源頭所在。站在村中四望皆山。雨雪浮水之外,有幾處山泉四季不斷流。
自沙崮堆山下來那股水,在邢窯村涌作井泉,雨天桶粗,旱天只夠幾十口人吃用。退耕還林后,山上種了400多畝林子,泉源旺多了。羊富嶺寨來水在康家莊村出露,緊挨山根,井深3米,直徑1米,供200多口人吃用。
幾股泉源中紫云山來水最大。
紫云山西南距縣城25公里,主峰海拔817.2米,樹大林密,植被豐茂。東有仙人堂溝。自仙人堂廟址上行300米,有一眼趙老泉,經測量,24小時出水60立方米左右。泉水自流400米,與源自牛頭山北側的柯婁圈溝交匯。再下行100多米,右岸又有一股暗泉涌出,潺潺500米,入紫云河。平日但聞水聲不見水,水潛入河道砂礫石下,明流細細,時斷時續。到了雨季,山洪下來,翻滾擁擠,一時間如駝奔牛走,才有了河的模樣。
自仙人堂西去一公里,有千年古剎觀音堂,又名小南海。周圍山勢險峻,怪石嶙峋,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地層均有顯露。擂鼓臺、黑龍潭峽谷、將軍石,山巖峭立。有崖壁掩著溶洞,溶洞通著巖隙,風入石穴或天氣變化,會發出奇異的哼聲。
據史料載,觀音堂始建于唐,明清時有廟舍一百余間,和尚三百多人。遺留古建筑毀于文革時期。新建的二十余間廟院坐落在三面巖壁環護的山凹里,堂前有株千年平頂柏,高二丈余,兩人合抱不住。離寺院不遠的石崖根兒有一眼水井,井通溶洞。水從洞出,清澈如軟玉。大時粗如桶,小時茶碗粗,從不干涸。水落成瀑,蜿蜒向西南入紫云河。
水自紫云山一路東南行,大潭小潭都清冽。河水散流亂石間,或攤開巖板上,水聲時而溫婉,時而響亮,一例明澈若無。河間幾處軟泥細沙,有鳥類和獸類的印跡,將同生共存的溫暖流布風中水上。兩岸峰巒交錯,除了凡常的雉雞、野兔、草獾,還有一種身形像貓、體重15公斤左右的食草獸,村民稱之為白麋子,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紫云河,因為上源有梁窯村曾名梁窯河。惜水庫截流后,下游已多年無水。(曲令敏桂焱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