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作為古代中原地區的姬姓諸侯國,只在史籍上留下了只言片語,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20世紀后期,滍陽嶺應國墓地的發現,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使沉寂3000年的古應國文明顯露真實的面容,也讓平頂山這座新城平添了古老與厚重。我們的目光,也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解讀平頂山這片熱土上那些沉睡了數千年的曾經的主人。
經專家對傳世及出土銅器銘文的考證,歷代姬姓應侯,其世系從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凡十四代,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凡九代。目前,可以基本確認的應侯及其嬪妃稱謂有:應公、應叔、嫠公、應侯、武侯、應侯見工、嫚毗、應侯敔、應伯、惠公、應姚、叔誥父、應申姜、應侯閉等。
他們是誰?2700年后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去解讀這些稱謂?湮沒在歷史浩渺煙波中的一些情節等待我們去考辨。所幸的是,當我們慢慢撥開一團團稱謂背后的迷霧,正一步步接近真相,走進那段難忘的歷史,觸摸那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文明。
今天,人的名字是用一個或幾個字跟姓組合在一起的,代表自己區別于他人的符號。然而,用今天我們對名字的理解來解讀古應國墓室人物的稱謂,就不甚妥當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名字,古人叫姓名。而應國墓室人物的稱謂,卻包含了名和字。
周代貴族男子二十歲成年取字
名和字既有聯系,又有著根本的區別!抖Y記·檀弓上》在談到周代貴族男姓稱謂習俗的時候說:“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這就是說,周代男性,幼年稱名,成人之后稱字,五十歲稱行第,死后稱謚!抖Y記·內則》記載,周代貴族生下男孩之后,滿三個月由父親或尊長起名,即所謂幼名。周朝時,人的一生一般只起一次名,而且,即使是貴族名字也并不飾文雅,而是很普通,很俗。如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人的名字分大小、尚修飾那是秦漢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