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平頂山

姬姓應侯與其嬪妃們——解讀古應國墓地墓室人物名、字、謚等稱謂(2)

2013/12/7 15:46:55 點擊數: 【字體:

    周朝貴族男子,二十歲算成年。年滿二十,要舉行儀式,將垂發束起來挽在頭頂,戴上冠,并由來賓根據他的名給起一個字,自此以后就列入丈夫行列,這就是《禮記·曲禮上》所說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和《谷梁傳·文公十二年》所說的“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為什么成年人要“冠而字”呢?在古代,名是供尊長叫的,也用于自稱。字是給外人叫的,個人不能自稱。因為名是父親或尊長起的,是幼年用的,長大成人了,別人不宜稱呼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禮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儀禮·古冠禮》則說:“冠其字之,敬其名也。”另外,周朝還有避諱的習俗。人死后為了尊敬他就不再稱呼他的名,只能稱謚。周朝舉行冠禮取字,是承認一個男子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示。后來,這些東西都被過濾去了,取字只是為了社交,以示文雅,成為知識階層中成年男子的一種標志。

    字在使用上一般有兩個作用。一是在名的基礎上起,是解釋名的,所以叫“表字”;解釋的是名的性質和含義,所以也叫“表德”。《白虎通·姓名》云:“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由”是循,沿著的意思。行走必須順著路,所以用“路”應“由”。曹操字孟德,操是操行、品德,所以用“德”來說明“操”。二是字一般與名和行第等有意義聯系。如有用以表行弟的伯、仲、叔、季為字,但字也可以多起。

    名、字、謚、號古人的稱謂很復雜

    商代后期,周部落已經十分強大。周滅商之前命名取字已很盛行。周初稱謂還是沿襲借鑒商時的禮俗,命名取字不尚文飾,多古樸之風,名字多取習見事物和常語。應國第一代應侯是周武王的第四子,是經歷了商周朝代更替的。傳世銘文和應國墓地銘文對他有“應叔”“應公”兩種稱謂,而《應氏大同宗譜》有“(第一代應侯)名姬達,字仁壽,諱儒林”的記載。單其一人就出現了五種稱謂。《姬姓史話》上講:“武王姬發育有九子,八位庶子,分封建國的分別是晉、韓、邘、應、毛五位庶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也說:“邘、晉、應、韓,武子穆也。”晉杜預注:“四國皆武王子。”按照周代禮制習俗,在位國君可為自己制作銅器,以記載重大事件,或祭祀禮儀之用,也可為晚輩和前輩制作,用以祭祀和存世。為自己和晚輩制作的,銘文可稱名。為已故長輩制作的卻要使用謚,即《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謂“以諱事神”。因此,結合銘文和家譜中的稱謂,銘文稱第一世應侯為“公”的,應該是他在位時制作的傳世銅器,公和侯是他的爵位封號。西周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別,“五等之封”產生“五等之侯”,即國侯、邑侯、關侯、鄉侯、亭侯。也就是說,公侯即國侯,是上等侯爵,享有封地方百里的榮耀和特權。應國是侯國,而銘文中卻稱“公”,足以說明第一代應侯當時顯赫的地位。應叔的“叔”是字,不是名,意為庶子,是表行第的。其銅器應為早期所作。姬“達”是名,“仁壽”可視作另取的字,是表德的。而“儒林”則是他的謚。謚號在王公貴族中習見,是后人對死去前輩的稱謂,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都是謚號。據第五代應侯墓室出土銅器銘文記載,他父親第四代應侯的謚號為嫠公。而第六代應侯見工為其父應侯制作的銅器稱其謚號為“武侯”。在古代,平民的墓叫墳,身份高一些的叫冢,帝王的墓是陵。低于帝王的圣賢之墓叫林。如春秋時期孔子、漢朝關羽墓分別被稱作孔林和關林。林字前面加個儒字,“儒林”二字為謚號,作為后代對先祖的敬仰。這樣理解第一代應侯作為應氏第一世祖,其名、字、謚的稱謂就顯得文從理順了。需要說明的是,在周代,公、侯貴族是不稱號的。而文人雅士的號大多是為了隱居而隱藏真實姓名,如戰國時期的鬼谷子與秦末漢初時在商洛山中隱居修道的四位老人即商山四皓(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公、侯乃至皇帝自稱號在宋代以后則是常見的事情。自宋高宗自號“損齋”以后,皇帝自號者日漸增多,明武宗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自號“天池釣臾”“堯齋”,清乾隆自號“十全老人”,又號“古稀天子”,咸豐自號“且樂道人”,北宋名相張商英自號“無盡居士”等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0-12-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