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發先生說,他曾多次數過,它正、反兩面各17行,兩側各4行,共42行,現存字1149個,不過,依他多年的研究,該碑原先字數應為1379字。他做過實際測量,碑身高190厘米,寬96厘米,厚29厘米,碑上的字邊長約5.5厘米,與《多寶塔碑》邊長為2.6厘米和《顏勤禮碑》邊長為4.3厘米的字相比,它的字為現存顏真卿書法碑刻中最大的。
歷經千年風霜后,元次山碑早已不是當年的面目了。記者注意到,碑身右下角是曾掉下來后又被人用水泥砌在一起的。張懷發先生說,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呢。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41年),有一個叫唐有慶的人,看到元次山碑“歷暴曬烈日驟雨中,已殘十之二三……將化石為烏有”,他不忍心看顏筋與碑石同碎,便將其從元結墓地——位于今魯山縣梁洼鎮泉上村青條嶺——運到魯山縣學(今魯山一高),并出錢五千,筑亭棲之,亭取名顏碑亭,人們習慣上稱碑為顏碑。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又重修顏碑亭。據說,清乾隆帝喜愛書法,曾下旨將元次山碑送至北京,魯山當地官員為保護此碑,將其一角砸掉,并報告皇上說,碑將破碎,不堪運輸。這樣,元次山碑才得以安放于魯山。
政府為保護這塊珍貴的文物,1963年即將其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今年5月25日又將其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二、碑文盛贊元次山
刻在石頭上的歷史,一般來說是可信的。何況是由顏真卿這位剛正耿直之士秉筆的元次山碑呢!在1379字的碑文中,顏真卿為后人描繪了一位喜山樂水、憂道憫世的元結,一位心古、行古、言古的元結。
元結,字次山,后魏常山王遵之十二代孫。其曾祖仁基,為朝散大夫、褒信令,襲常山公。其祖利貞,為霍王府參軍。其父延祖,為魏成主薄、延唐丞。延祖乃是一位喜歡清靜恬儉的人,辭官后歸隱多產靈藥的魯山商余山。元結與其父一樣,也是一位雅好山水之人,“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
碑文說,元結“聰悟宏達,倜儻而不羈”。17歲時,他才開始跟著同族的兄長元德秀讀書,曾寫《楚賦》三篇,受到朋友蘇源明的極力稱贊:“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語,難哉!然世自澆浮,何傷元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元結舉進士。
元結生當盛世,雅好山水的他過著隱居的生活。可是,在他33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在“百僚竄身,奉賊稱臣”的時代背景中,元結選擇了不合作,率鄰里族人200多家逃往湖北襄陽,后到氵襄 溪(在今江西瑞昌縣境)才停下來。
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大將李光弼與叛將史思明戰于今河南孟縣,皇帝想親臨河東(今山西),聽說元結有謀略,便“虛懷召問”。元結獻《時議》三篇,詳細分析了當時的兵勢。肅宗很高興,稱贊道:“卿果破朕憂!”遂決定不再前往,并拜元結為右金吾兵曹,攝監察御史,充山南東道節度參謀。
隨后,元結到唐、鄧、汝、蔡等州(今豫西、鄂北等地)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山棚、高晃等人率5000余人歸降元結。元結還將此前戰死泌南的將士遺骨收葬,并刻石立表予以紀念。他的作法深得人心,將士們十分感激,更加奮勇。史思明的不少部下送來降書,更有甚者,一名叫張謹的人將史歲羽殺掉前來歸降。元結還屯兵泌陽,堅守險要之地,保全了附近15座城池。因為元結,史思明不敢南侵。皇帝升他為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等官。令時人驚奇的是,這一連串的事情竟發生在短短十個月內。
元結生來喜愛山水,但當國家需要時,他會入世為官;當國家安定后,他便又如其父一樣歸隱山林。公元762年代宗即位,要例加封賞,可元結堅辭不受,請求歸鄉侍奉老母,遂隱居湖北武昌的樊口,過著讀書、優游的生活,人們戲稱其為“聱叟”,他也自稱“漫叟”。
一年多后,元結再被起用,任道州刺史。在道州任上,他是一個心系百姓的好官。在《元次山碑》上,顏真卿寫道:“君下車行古人之政,二年間歸者萬余家。”
道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道縣。元結赴任前夕,此地曾被附近的少數民族“西原蠻”攻陷并占領月余,掠去當地居民數萬人,僅余不足4000人。這段歷史,在宋代歐陽修和宋祁的《新唐書·元結傳》中記載頗詳。當時,安史之亂雖平,生民剛遭過涂炭,朝廷征斂卻變本加厲。元結不忍加重百姓負擔,這在他的名作《舂陵行》中有清楚的表達,他在這首詩的序中寫道:“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舊時四萬余戶,經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於戲!若悉應其命,則州縣破亂,刺史欲焉逃罪?若不應命,又即獲罪矣!必不免也。吾將守官,靜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達下情。”元結是如何做的呢?他冒著被罷免的危險向皇帝上書說:“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嶺南諸州,寇盜不盡,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亂。請免百姓所負租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三萬緡。”皇帝應允。第二年,有官吏讓元結供上十萬緡,元結再次上書:“歲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時增減。”皇帝再次應允。元結為老百姓建造房屋、開墾田地、免除徭役,戰爭時逃亡者歸鄉的多達萬余。
兩年后,元結轉任容州(今廣西北流市)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經略使。戰亂后的容州與道州相似,不過經過元結幾年治理,生產恢復,人民康樂。后來元結為母守孝要辭職,不少百姓請求他留下。
天不假年,元結在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前往京城的路上不幸染疾,四月庚午,長逝于永崇坊的驛館,年僅50歲。
三、真卿緣何撰此碑?
元結去世后,當年十一月歸葬魯山青條嶺泉陂原,其好友顏真卿為其親筆撰寫碑銘。
作為中國書壇首屈一指的大家,顏真卿并不將墨寶隨意予人,正如《重葺唐名賢碑亭題辭附引》中所說:“顏真卿博學、嚴行、善書,茍非其人求只字不得。”他為元結撰書碑銘,可見二人友誼深厚。在前往元次山陵的路上,張懷發先生向記者作了分析。
他說,顏真卿與元結同為玄宗時進士,同朝為官,這是顏真卿為元結書寫碑銘的原因之一。
其二,顏、元二人同為保衛唐朝社稷的忠臣。史載,安祿山叛前,顏真卿在安祿山管轄的平原郡任太守。他洞察安祿山有不臣之心,便早做抗擊的準備,而表面上每天都和朋友一起泛舟水上,飲酒作樂。安祿山叛后,河朔地區(黃河以北地區)很快陷落,只有顏真卿聯絡其同族兄長顏杲卿進行抵抗,被河北十七郡推為盟主。后來,在抗擊史思明時,顏真卿也很有作為。
更為重要的是,顏、元二人曾有一次堪稱完美的合作。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結帶兵鎮守九江,九江離他在數年前因避安史之亂所居氵襄 溪不遠。這年八月,他目睹百姓流離失所的處境,便寫下了表面歌頌實際諷刺的《大唐中興頌》,敘述安史之亂、玄宗逃蜀、肅宗即位、克復長安、洛陽之事。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他邀好友顏真卿將文章刻于今湖南祁陽浯溪崖壁上。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巖三絕”。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始,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千余年來,文人墨客前來觀賞,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