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亮亮說,現在的寨墻全長1100多米,均為外石內土結構,石材均取材于50多公里外的紫云山上,天然紅石,材質優良;中間的填土則全部來自開挖的護城河,“現在,除南段一些地方出現坍塌外,其余保存完好”。
與很多城寨為方形、四個城門的形制不同,臨灃寨歷來只有3個寨門,寨內村民常說的西門,其實在西北方向,而南門則在西南方向。究其成因,則有地勢、八卦和風水等說。
除南門來曛門被毀不復存在外,臨灃寨溥濱、臨灃兩個寨門均由厚約四指的榆木寬板拼成,外包數毫米厚的帶狀鐵皮。每條鐵皮與鐵皮接合處,都密密麻麻地打著成排的蘑菇形大鉚釘,做工相當嚴謹。
每個寨門后,均有能貫通至門樓墻體內的粗大門閂洞。雖然門閂已經不在,可以想見,當年如果門閂堵上,想把大寨門撞開,談何容易。
寨門鐵皮上,存有很多銳器扎入的小坑。按照76歲的村民朱小根的說法,這是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攻寨時,被刺刀扎或者機槍打的,“這層大鐵皮,對付冷兵器,還是非常有效的”。
寨門保存最完好的,要算臨灃門了,它也是臨灃寨名稱的由來。該處寨門靠近地面的門板、鐵皮都基本保存完好,左右兩扇大門中央的兩塊鐵皮上,還各刻有豎寫的“同治元年”、“歲在壬戌”字樣。雖然字跡銹蝕,但它也成為臨灃寨重修于1862年的明證。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臨灃寨每個寨門樓的內側寨墻上,都設置有水槽,通向寨門上方。“這是防止敵方火攻的一個巧妙設計。從里邊灌水,可以直接澆在城門上,達到滅火的目的。”尹亮亮說。
在臨灃寨的三個寨門外,兩側均加砌有兩道石槽,有什么用呢?尹亮亮講,這是當年的水閘,主要用于封堵洪水,“因為臨灃寨四周河道縱橫,地勢低洼,很容易被水淹。有了這道水閘,一旦遭遇大水,可以用木閘板插入石槽內,里邊用沙袋填堵,防止洪水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