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鹽業發家的朱家人,當年是方圓百里的名人,僅房屋占地就達到了四五十畝,方圓十幾里都是人家的土地。”尹亮亮說,實際上,臨灃寨就是朱家的私家大宅院,后來修寨墻,只不過是朱家為了保護自家的財產罷了。
走在臨灃寨內,說起這個處在古商道旁的寨子的故事,很多老年人都能惟妙惟肖地說上一大通。
“你看看這一大一小倆槍眼,都是重機槍打的。”在溥濱門口,朱小根指著出現兩個小坑的“溥濱”二字和寨墻上的多個彈痕說,日軍南下追趕國民黨軍隊時,一看這里易守難攻最終也放棄了,“寨墻、寨河還是很有用的”。
朱小根說,解放臨灃寨時,解放軍接連在溥濱門下放置了兩個炸藥包想炸開寨門,但都瞎火,“寨里民團后來掛白旗投了降”。
雖然歷經歲月洗禮、戰火紛擾,但是臨灃寨能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還要歸功于它的防洪功能。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中,有太多的寨墻、城墻被拆除,但這里因地勢太低,遭遇洪水而幸免被拆。
2002年,中國古建筑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等專家發現臨灃寨時,給予了極高評價:“臨灃寨民居建筑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它們集中地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填補了中國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如今,臨灃寨的保護規劃、建設規劃已通過并正在推進。按照“修舊如舊”的原生態保護原則,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寨內古民居的修繕、寨外蘆葦蕩的恢復以及村寨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這個魅力古村將更放異彩。作者: 記者李巖文李文波圖【原標題:郟縣一古村因防洪而幸存 堪稱中原村寨“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