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灃門旁,一座部分墻體已嵌入寨墻的小廟粗看起來并不起眼,但經指點奧妙頓現:它的兩側前窗均系由一整塊紅石鏤刻而成,特別是9根石質窗欞,足以與木質窗欞亂真。
“這是咸豐二年重修的關帝廟。”尹亮亮說,古代皇家窗戶采用13欞,雖然關公被稱帝,但清朝皇帝還是只認他的“漢壽亭侯”之名,窗戶只能用9欞。
站在寨墻上,寨內錯落有致的青磚瓦屋一座連著一座,甚是壯觀。尤其是一些愈加古老的房子,愈顯堅實,反倒是那些較新建的房子,不少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
在方圓1.5平方公里的臨灃寨內,不管是從寨墻上還是寨內主要通道南大街上看,位于寨內龜背形地貌中心的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宅院在寨內400多間明清民居中,都是最為高大、最為考究,保存得也最為完好。
走近朱家宅院,一字排開的臨街大門樓威武高聳,配合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彩繪以及條石大臺階,更顯氣派。尤其是門旁16個磨得光亮的拴馬石,依稀可見朱家人當年輝煌。
朱家宅院,建于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清代鹽運知事朱紫峰官宅——朱鎮府最為精美,至今仍保存著東、中、西三套各五進深的院落格局,雕梁畫棟,還有馬屋、廚房、大廳、繡樓、茶房、賬房等功能分區,規模宏大。
在朱小根的記憶里,朱家門前的南大街是當年東進襄城、西抵寶豐、南下葉縣、北上禹州的重要商道,往來客商很多。朱家歷來都會在門前擺放青石板,放上幾碗熱茶,喝完就由茶房添滿,免費供路人飲用。
在朱宅后院,一株樹齡500多年的大皂角樹下,朱家當年的長工——今年88歲的王金榜和80歲的申變老兩口依然在老屋居住。申老太太說,老伴當年無家可歸,流落到臨灃寨,被朱家人收留,做種地的長工,從而解決了住房和吃飯問題。
“朱家人可不錯啦,有人逃荒到這兒,朱家人就分給他們60來畝地種,收成好了才要點地租。”申老太太說,朱家還在寨子里辦了義塾,常年免費供應附近孩子上學讀書。
今年73歲的村民王璋曾在朱家茶房務工。他說,注重積德行善的朱家,至今在廂房兩側的門楣上,還留存有木刻的“遷善”、“補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