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前一般都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叫泮池,是地方官學的標志。開學第一天,秀才們由各州、府、縣官率領繞泮池一圈,叫游泮。泮池上的小橋,只有獲取功名者方可通過,因此有些地方稱為狀元橋。圖為汝州文廟大泮池和狀元橋。
一座文廟的日常生活,用幾個字就可概括:“平時教學,年節祭祀。”祭祀是在大成殿里對著孔子塑像行禮,但歷朝歷代的孔子塑像并不統一。
2006年,中國孔子基金會發起征集孔子“標準像”。6月13日,孔子“標準像”(雕塑初稿)正式推出,征求意見。定稿后的孔子像,將于9月正式向全球發布。
郟縣文廟博物館館長、孔子第76代孫孔令公對此不以為意:“標準像就是把唐代吳道子‘孔子行教像’從側面變成了正面,沒啥必要。”
郟縣文廟的孔子像源自曲阜孔廟的《孔府檔案》,是“孔子燕居像”,兩道濃眉下彎,唇上有兩撇下彎的胡子,微笑欲語,兩顆門牙清晰可見,和蒼老肅穆的孔子“標準像”不一致。汝州文廟孔子像與郟縣類似,太康文廟和洛陽河南府文廟的孔子像皆不存在。
其實,給一位兩千五百年前的古人造標準像,又無法起孔子于地下,該依據什么呢?《史記·孔子世家》寫鄭人對孔子的觀察,說孔子額頭像堯,后頸像皋陶,肩部像子產,腰部以下比禹少三寸,但這幾個人大家伙兒也都沒見過,咋比較呀。
之后傳說開始走樣,類如神話。最不靠譜的是“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運’”,好像孔子趕時髦文身,所文文字口氣也太大了。之后,歷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孔子塑成了教師像、神仙像、帝王像等。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孔子亦然。山東有位駱承烈先生,一生收集各種孔子像2500多種,他把這些孔子像分成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時的丑模樣)、海外孔子六類。像由心造,偶像不過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罷了。由此可見,今天征集一張讓大家滿意的孔子標準像,一來確有必要,二來確實困難。
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過,各種風貌的孔子高高地坐在大成殿上,由眾多的追隨者陪侍在身旁。但不論大成殿內的孔子是什么模樣,大成殿外的書生們逢時祭祀,仍然畢恭畢敬。他們知道,他們的一生都籠罩在這個老人或慈祥或肅穆的目光下。他們踏上仕途第一步,是從中秀才開始。他們以秀才的身份進入文廟學習的第一天,是從祭拜孔子開始。
文廟“祭孔如祭天”
欞星是文曲星,孔子被視為欞星下凡。過去皇帝祭天,必先祭欞星。文廟設欞星門,表示祭祀的規格如祭天一樣,就是說“祭孔如祭天”。
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上旬要舉行祭孔大典,這是全國各地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參加人員要提前齋戒兩天。農歷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這天要齋戒,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要到大成殿上香。
每逢祭日,各地方首腦和紳士、學校師生聚集在大成殿前,依次面北而立,地方首腦為主祭官。殿內設香案,供牛、羊、豬三牲。祭祀人員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拜禮,唱祭祀歌,司儀恭讀祝文,讀畢捧至院內西南角燎爐焚化……
祭祀程序十分復雜,三十三個步驟不能有任何差錯。祭孔樂器有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這些樂器在祭孔的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六部分禮節中演奏樂章,六個樂章都有詞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