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郟縣山陜會館是清代晉、秦兩大商幫在此活動的一個重要印記,經過320年的洗禮,雖已衰敗,但從保存完好的戲樓、鐘鼓樓中仍能窺見它當年繁華的身影。這里的戲樓和鐘鼓樓,還上了《山西會館》一書的封面,被稱為全國此類建筑之冠。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此處空留山陜廟
坐在樹蔭下的張淑梅老人,手搖蒲扇,節奏不緊不慢。
這是盛夏的一天上午,在郟縣西關糧庫旁,張淑梅老人坐在院外納涼。她的視線前方,是被當地人稱做“山陜廟”的古建筑。
陣風吹來,從山陜廟鐘、鼓樓上飄來的風鈴聲清脆入耳。一會兒,一些嘰嘰喳喳的小鳥落在飛檐挑角之上,它們給沉寂的山陜廟帶來了靈動和生機。
幾十年來,老人聽慣了叮當作響的風鈴聲,也看慣了山陜廟的戲樓和鐘鼓樓。
有時,看著斑駁的外墻、張揚的飛檐,張淑梅陷入沉思:是誰在這兒建造了這些房屋?這也是盤桓在一些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心頭的疑問。
原來,這里先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西、陜西兩省商會建造的駐郟縣辦事場所。后來,由兩省21名商人出資建造了鐘鼓樓及山門式戲樓。到了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兩省商人又先后捐資擴建和增建殿堂館舍。
建成后的山陜廟,坐北向南,南北長105米,東西寬60米,由廟院、后院、東院三部分組成,占地6300平方米,成為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
張淑梅眼中的山陜廟,還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山陜會館”。這里是兩省商賈們祭祀、議事、交易、酬賓、住宿、休閑的場所。
有山陜會館的地方,必定是商業繁華之地,郟縣也不例外。
那時,兩省商人幾乎壟斷了郟縣的茶葉、錢莊、當鋪、絲綢、糧食、干果、雜貨、藥材、食鹽等生意。郟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晉商和秦商的身影,兩省鄉音不絕于耳。
古物精華
如今的山陜會館大門緊閉,門前冷落。
山陜會館山門前有一座厚實的照壁,上面的磚雕不復存在,廡殿式的壁頂上長著兩棵小樹,由此可以看出年代的久遠。
據史料記載,照壁壁高7米、寬8米、厚1米,壁基以紅石條砌成,上部用青磚建造。照壁背陰中心,制圓池一個,內嵌磚刻盤龍浮雕。此照壁雖多次經大水沖泡,仍屹立不倒。
與照壁對應的便是高高聳立又華美精致的山門和兩側的鐘鼓樓。
遠遠望去,飛檐高挑,雕刻精美,但又素淡優雅,它們最能展現山陜會館的風韻。
山門之后即為山陜會館中軸線上的第一進院落,可以看到由戲樓、鐘鼓樓和南北夾樓組成的“山”字形連體建筑。
站在長滿雜草的山陜會館里,讓人喟然長嘆。
盛時,山陜會館由照壁、山門、戲樓、鐘鼓樓、關公殿、春秋樓等廟堂殿宇式建筑組成,飛檐挑角,氣勢恢宏,線條流暢,彩繪綺麗。現在,山陜會館四周被樓房包裹和侵占。
值得慶幸的是,雖經歷了300多年風雨,戲樓和鐘鼓樓至今依然挺立,這是山陜會館的精華所在。
如今,張淑梅老人眼前的建筑滿是斑駁和衰敗,晉商和秦商元素也早已靜靜地隱身于歷史的帷幕之中,讓人頓覺繁華如夢。
不過,鐘鼓樓的雙層飛檐依然凌空聳峙,傲骨猶存,而那已經褪去色彩的精美木雕,也在悄聲無息地滲透出那昔日的光華。
戲樓里的鄉韻
對于這些常年漂泊在外的秦晉商人來說,每每聽到熟悉的山西梆子(也叫“梆子腔”)和秦腔,淡淡的鄉愁也會慢慢飄散。
所以,每建會館,必有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