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平頂山

一座文廟的日常生活(2)

2013/12/17 9:24:30 點擊數: 【字體:

  祭孔樂舞的規格是和諸侯一樣的六佾舞,跳舞的佾生站在大成殿月臺下,行6列6共36人。在樂聲的伴奏下,佾生揮動竹管和雉尾,舞姿七類,造型六種,嚴格按舞譜做動作,有點像木偶。

  民國時期,定農歷八月二十七為孔子誕辰紀念日,進行各種紀念活動。1935年,蔣介石封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職務世襲,薪金比照部長級。

  在河南四座升為“國保”的文廟中,現在還能夠完全依照規矩祭孔的沒有,有關祭孔的文字記載也沒有。在太康縣,記者翻遍四卷手抄本明代《太康縣志》,只在“卷二學校”中找到了對祭器的記載:香案一張,燭架一副,燭臺五十對,銅香爐一副、重一百六十斤,供桌二十一張,帛盒二副,錫爵十三副,漆邊豆一百五十個。從這個記錄看,排場不小,這僅僅是一個最普通的縣級文廟的祭器清單。

  呂輕侯怎么變成呂秀才?

  汝州文廟的明倫堂,是四地文廟中唯一完好的。那是2002年重修的,里面空空如也。

  站在空空的明倫堂里,設想曾經的漫長歲月里,每天早晨7點,文廟的學生穿著統一的服裝,手提書籃,三三兩兩來到明倫堂。老師坐在講臺上念著課本,學生在下面搖頭晃腦跟著大聲誦讀。熟讀之后,教師便會挑出其中的一兩段講解其大意。老師每天都會教上兩百來字,學生必須記熟。每隔三天,再溫習一遍。

  學生的書籃里都有些什么書呢?記者在明代的《太康縣志》中,查到當時學校的教材,計有:通志略一一九本,御制為善陰騭書一部,孝順事實一部,五倫書十本,仁孝皇后勸善書十本,性理大全二十八本,周易大全十二本,書經大全十四本,詩經十本,禮記大全十七本,春秋大全本。

  學校的具體課程開始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科,后來樂、御兩科取消。禮指經、史、律、詔、禮儀等書。射是射箭,每逢初一和十五,學生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射圃訓練,成績好的有獎品。書是書法,學生每天要臨摹五百多字。數指算學,當時的算學單指九章算法,是學生必須精通的一門技能。

  郟縣和太康是縣學,洛陽的河南府文廟是府學,汝州文廟本是州學,但因為汝州是河南省的直隸州,和府學平級。學生人數府學40人,州學30人,縣學20人。

  假設在明萬歷年間,郟縣有這么一個書生名叫呂輕侯,家道小康,開一小客棧,名叫同福客棧。他想上進,想進文廟讀書,那么他該怎么辦呢?他必須順利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考試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

  呂輕侯想應考,郟縣縣政府給他指定一名廩生(文廟里待遇最高的秀才)做保人,還要五個考生互相聯保。一人違規,五人連坐,廩生也罪責難逃。

  呂輕侯本來膽小,這下更謹慎了,他順利地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考試。接著他要填寫一份“親供”,注明自己的年齡、籍貫、三代履歷(倡、優、隸、卒之子孫,均不得應試),寫明自己身材、膚色、有無胡子等特征,以防假冒。

  呂輕侯家世清白,沒有問題。在個人特征欄里,他寫道:身材偏瘦,膚白無須。

  之后新生的資料由“縣考錄冊,送知府,府以其錄取者冊送學政”。學政便在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呂輕侯,現在要叫他呂秀才了,呂秀才得到了一朵紅花,高興得眼睛都笑沒了。再把新生名單分發到府、縣各文廟后,呂秀才入了郟縣文廟,成了一名縣學生員。他有些朋友入了府學叫府學生員。他們家里都會收到官府發的六斗廩米,以補助其生活。

  擇黃道吉日,呂輕侯和另外19個新生一起舉行了入泮儀式。呂輕侯剛入學時是府學生員,他是個用功的學生,經過學習和考試,不久升為增廣生員,待遇好了很多。后又升為廩膳生員,每月有廩米,每年領四兩銀子,待遇最好。

  據說古人對讀書環境的基本要求是:堂、室、場、廊要齊全,氣象清新,樹有綠陰。全國的文廟因為建在當地官府的生旺方,處于鬧市,因此文廟往往是廟內廟外兩重天。

  師生同爬考試“天梯”

  對于呂秀才和他的大部分同學來說,文廟的日子不輕松。歲考和科考都是坎。歲考和科考都由皇上欽派的學政主持,歲考三年兩次,成績最優和次優者升為廩膳生員和增廣生員,列三等的無升無降,四等的責打,五等的降一級,六等的除名。

  呂秀才是很勤奮的,他的有些同學就不行了。當時有個段子叫《七等》,說文廟里有個秀才考了六等,沒法跟家里交差,就對老婆講:“從前歲考只有六等,碰到這個官好不厲害,又加出一等。”老婆問:“七等怎么處罰?”秀才說:“考六等不過除名,考七等竟要閹割!”老婆大吃一驚:“你考了幾等?”秀才說:“還虧我爭氣,考在六等。”

  科考是選送生員參加鄉試而進行的資格考試。生員科考通過后,可參加鄉試中舉人,再參加會試中貢士,殿試中進士。這就可以當官了。還有一條路,就是一些人可通過拔供,到國子監(國家大學)讀書,畢業后再酌情授官。

  當官比例即入仕率,在記者所到的河南四文廟中,沒有準確數字。有個旁證數字,是明清番禺學宮(縣級文廟)生員中舉人的有1400多人,其中舉人中生員授予縣官、學宮教官等職的有900多人,通過揀選、大挑、截取等途徑入仕的有500多人。資料未給出生員總人數,生員的入仕率不知。推測一下,明清兩代數百年,全廣東總共出了1000多舉人,落榜的秀才當不在少數。當時河南的水平與廣東相當,河南秀才的情況也不樂觀。

  郟縣文廟是左學右廟,左邊的官學部分建筑大多破敗,只有儒學署還在使用。巧合的是,儒學署是古代官學教師辦公或居住的地方,現在這一排堅固的平房,是郟縣城關二中教師的宿舍。聽二中的教師講:“墻老厚,冬暖夏涼。連陰天,新瓦房會漏,它不咋漏。”

  官學的學生有考試壓力,老師也有“升學率”的壓力。各地文廟教官,一律在九年任滿后,根據所教學生中舉數來定等。縣學教諭教學生20人,其中3人中舉為稱職,2人為平常。州學學正,教學生30人,其中6人中舉為稱職,3人為平常。府學教授,教學生40人,其中9人中舉為稱職,4人為平常。按此考核,給教師以升遷或降職。

  郟縣文廟里有一塊特殊的石碑,已經殘缺不全,這是清代的“儒學訓”。記者和孔令公看了半天推斷出,大概是清同治年間頒布的八條學規,中間有一條叫“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也就是說秀才要論國事馬上開除學籍。記者查閱資料,明代的規定更離譜,規定商賈、藝人、農夫等都可提建議,就是不準學生講話。由此反映出統治者對知識分子既想利用,又不放心的心理狀態。(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原標題:一座文廟的日常生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年08月2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