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初,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山西省晉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正明出版的《晉商興衰史》書中指出,從康熙到乾隆百余年間,山陜商人在河南開封、洛陽、周口、南陽、平頂山等地建有30余座山陜會館。
進入清末,社會動蕩,商業蕭條,山陜商人相繼離開河南回鄉避亂,河南境內的山陜會館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據東方今報記者了解,河南保存較好的有洛陽山陜會館、開封山陜甘會館、郟縣山陜會館、社旗山陜會館、汝州半扎山陜會館等幾座。
當張揚遇見開放
山陜商人在河南建造會館,除了炫富之外,也給人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據西北大學陜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剛考證,河南山陜會館的布局基本上是仿照山陜民居四合院的風貌建造。一般都由照壁、山門、鐘鼓樓、戲臺、正殿、偏殿和春秋樓組成。
因為關公是山西人,喜歡穿綠袍,連正殿的琉璃瓦都是綠色的,這些都是從山西盛產琉璃瓦的地方搬運而來。
而河南社旗山陜會館戲樓上的黃綠相間琉璃“方心”,是仿照陜西岐山建于隋唐年間的“周公廟”的菱形方心建造而成,寓意做生意“既和且平”。
李剛認為,河南各地的山陜會館在建筑風貌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會館門前有一對鐵旗桿。社旗山陜會館門前的一對鐵旗桿,就重達五萬余斤。
這是因為明清時期,陜西秦巴山內的冶鐵業在全國獨樹一幟,而陜西渭南、朝邑又聚集了大量鑄造鐵器的能工巧匠。山陜會館門前的鐵旗桿,充分展現了陜西作為全國冶鐵中心的優越地位和精湛的鐵器鑄造技藝,特別是鐵旗桿上的錢形方斗,向世人昭示了山陜商人追求賺錢發財的價值取向。
在李剛看來,明清之際山陜商人在河南的經貿活動和修建會館,又與當時河南民眾的開放意識有關,他們歡迎山陜商人到河南經商和投資。
偃師“仰給于他境商賈販運以濟”,林縣地方官商多次到山西和陜西,請藥商到林縣傳授藥材種植技術。
歷史殘片
時過境遷,河南各地幸存下來的山陜會館,已經成為晉商、秦商文化符號中的歷史殘片。一些保存下來的建筑,也成為當地的文保單位和名勝古跡。
抗日戰爭時期,郟縣山陜會館部分建筑遭到日軍毀壞。解放后,當地政府對其進行保護和維修,使部分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
解放后,山陜會館大殿曾做過糧倉使用,該縣糧食局的辦公地點也長期設在會館之中,在會館的東側,后來又建了大型糧食儲備庫。
2006年,榮浪來到了郟縣山陜會館。
這年6月,郟縣山陜會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他看到,院中雜草叢生,戲樓頂部已經開始坍塌,鐘鼓樓殘破不堪,關公殿和春秋閣已是空空如也。在這里,居然找不到一塊關于山陜會館的碑記!目睹此景,榮浪黯然神傷。
后來,榮浪寫道:“就是這么好的建筑,由于缺乏搶修與保護而變得破敗凋零。舊時的繁華早已被歲月的風雨沖洗殆盡,當長達千年的商業貿易成為一道淡褪的風景時,會館便近乎于荒蕪……”
2007年11月,郟縣文化局籌資20萬元,郟縣糧食局籌資10萬元,對山陜會館的戲樓和鐘鼓樓進行了搶險加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更換修復了損毀的檁條、門窗、房脊、墻面及裝飾等。
如今,郟縣山陜會館圍墻高大端正,中殿、后殿、客棧樓館以及倉儲馬廄等一應俱全。
專家認為,郟縣山陜會館是全國目前保存較好的會館之一,建筑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木、石、磚雕精美,充分體現了晉、陜、豫古代建筑綜合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原標題:郟縣山陜會館(下)萬里茶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