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東北9公里風穴山。該寺創建于北魏,稱香積寺,唐代擴建并改名為白云寺,俗稱風占寺。明清曾作修繕和增建。寺院建筑依山勢布局,具有園林特色。有天王殿、中佛殿、地藏殿、觀音閣、藏經閣等建筑。寺內最早的建筑是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的七祖塔,平面方形,高22米,九級密檐式磚塔。金代的中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明代毗盧殿、鐘樓保留有宋金建筑特點。宋代懸鐘閣內懸掛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鐘”。風穴寺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為我國第三大塔林。
寺內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時后漢乾祐三年(950年)的《風穴千峰白云禪院記》,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記事,或賦詩,真、草、隸、篆,各體具備,其中不少是藝術珍品。此外,有珍珠簾、大慈泉、玩月臺、升仙橋、翠風亭、銀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還有小龍門、石龍門、洗風尾、東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云巢、無心處等72小景。1988年,風穴寺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