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門樓張清代民居建筑群
2013/4/15 15:04: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門樓張是衛東區東高皇街道的一個村落,從市區建設路驅車穿過許南公路,繼續東行幾分鐘,再下路南行數百米,便到了門樓張村。門樓張清代民居建筑群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帶。由于村內現代樓房較少,古老的建筑在村里看起來仍十分高大。
門樓張名于門樓
這個村子之所以叫門樓張,就是因為村里的張姓族人建有高大的門樓。相傳,門樓張村原本叫東張莊,元朝初始,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占領了如今的平頂山地區。元軍將領忌妒“漢初三杰之首”張良的智慧和謀略,將張良故里郟縣張店村的張良祠(當時叫留侯祠)毀壞,同時逼迫張良后裔外遷。有一支張良后裔選定現在門樓張村所在地為新址居住,并取名東張莊,和郟縣張店村相呼應。
到了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又有一支張姓人從山西省洪洞縣搬遷至此,與張良后裔兩派匯流。從此,張姓家族人口繁茂。在清康熙年間,村里出了個德才兼備的生員張元修,科舉中了恩貢,入國子監深造后,成了國家后備官員,在當地十分顯赫。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張元修開始籌劃在東張莊創建府第家宅。
府宅竣工后,張元修及家人大宴賓客和族眾,請大家賞評府宅三門樓的建筑藝術。周邊十里八村的鄉親也紛紛前來觀賞張元修家的三個門樓,贊嘆聲不絕于耳。
東張莊行政區劃原本歸葉縣,有一天,葉縣縣令也趕來一睹三門樓風采。縣令看后,感慨萬千地說,張氏府宅把官宅建筑手法與民宅建筑手法融于一處,把山西的建筑手法與河南的建筑手法融于一處,令人耳目一新。縣令提議將東張莊改名為門樓張,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即興寫下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能工巧匠魯班藝”,下聯是“精雕細刻天工術”。從此,“門樓張”這個村名就流傳下來。縣令的這副墨寶一直掛在張元修長子張維漢的客廳里,民國初期不知去向。
經過張元修及其后代幾十年的修繕,門樓張古建筑群形成了3個獨立的五進院落和15個自然院落。五進從南到北依次是客院、主院、廚院、糧院、米柴院,尚有少量的家具、紡車、風箱、農具遺存。建筑群東西寬50米,南北長150米,占地10余畝。2008年,門樓張清代民居建筑群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連年兵禍及年久失修,到2011年,門樓張村所保留的古建筑已不到原來的一半,僅存臨街門樓和院內5座主樓。多數建筑被毀壞,所保留的建筑大部分也存在屋頂漏雨、墻面裂縫和墻體坍塌等問題。衛東區從2011年年底開始對門樓張清代民居建筑群進行一期維修加固工作,并于2012年3月修繕完畢。
門樓張長于門樓
張元修及張氏家族系書香門第,詩禮傳家的望族。張氏按照《黃帝宅經》中的“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和《三元經宅元》中的“地善則苗茂,宅吉則人榮……故人之民居大須深擇”為選址原則,幾經考察,最后確定在現在的建筑遺址處為張元修的三個兒子張維漢、張震漢、張興漢創建府宅。三處府宅外有院墻維護,內有高墻分隔為單個獨立宅院。
大門在古人的建筑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門是主人的臉面。古人認為建宅必先建好大門,建好大門才能充分利用住宅的內外風水資源。張氏三處府宅的門墩很大,如此大的尺寸規格,看似逾越了張元修及其三子的身份等級,在封建時代,越禮是要殺頭的,但智慧的張氏人將門墩做成素面門墩,不雕龍刻虎,不用抱鼓石等高品級的官邸規格,目的就是為了等到張元修及子孫的身份達到一定等級之后,即可調換成同等尺寸的門墩石。
張氏人利用磚雕木刻藝術、門頭文化隱約表達了主人的理想與追求,也體現主人的文化品位和門第身份。在張維漢宅的門樓上,兩塊磚雕分別是一個鶴,一個鹿,合起來就是“鶴鹿同壽”,大門左側的磚雕上一個惟妙惟肖的猴子雙手并攏騎在一匹駿馬之上,其寓意是“馬上封侯(猴)”。在張元修二兒子張震漢的門樓上,木雕為鹿,其寓意是“祿”。左側磚雕上兩只貔貅嬉戲相逐,其寓意是能食四方之財。在張元修三兒子張興漢門樓僅存的木雕上,左右兩只龍首蛇身的蛟駕云翻滾,翹首相望。在古代文化中,蛟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九霄,成為凌駕于真龍之上的神龍,其寓意也顯而易見。
從建筑格局上也可以看出封建禮制的森嚴。從門樓可以看出,大兒子張維漢家大門與二兒子張震漢家大門之間有3間房屋,張震漢家大門與三兒子張興漢家大門之間有兩間房屋,而張興漢大門旁只有一間房屋,這也體現了古代的長幼有序。
衛東區文化局局長賀峰表示,門樓張清代民居建筑群是河南省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寨之一,衛東區政府將加緊開展二期維修工作,計劃把門樓張建成中原清代民居民俗文化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新聞網(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