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走進平頂山 >> 印象平頂山 >> 瀏覽平頂山

“中國長城之父”——河南楚長城系列之平頂山篇五 葉地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橋梁

2013/4/15 15:42:34 點擊數: 【字體:

“中國長城之父”——河南楚長城系列之平頂山篇五 葉地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橋梁

 平頂山楚長城考察隊在考察楚長城資料圖片
 
□記者盛夏

 

  平頂山市有許多楚長城守望者,王慶祥就是其中的一個。

  2007年11月,平頂山市民間文化保護協會秘書長王慶祥牽頭組織了一支楚長城考察隊,隊員中有文物工作者、長城研究者和民間長城保護志愿者。他們奔赴平頂山市的舞鋼、葉縣、魯山三地,歷時20天,進行了艱苦的考察工作。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劉新民已經60多歲了。他說:“考察十分艱苦,每天早上六七點出發,路好時一天走30多公里,路不好時一天只能走20多公里。但這是家鄉的大事,我能參與,太高興了。”

  王慶祥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平頂山日報社攝影記者,他擔任考察隊領隊,要走在隊伍最前列。在荒山上,叢生的灌木把路塞得嚴嚴實實的,走在前面的王慶祥只能折斷樹枝,扒開荊棘,一步一停地艱難前行。同時,他還要拍攝圖片。為了拍到好圖片,他經常在懸崖峭壁邊拉著樹根,或者由同行者拽住衣服,險象環生地拍照。“在魯山,有一次我一門心思地拍照片,在懸崖邊突然摔倒,往懸崖下滾去,幸虧魯山文物所所長張懷發一把拉住了我,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王慶祥道。

  考察隊一路行進,當地媒體一直跟蹤報道,反響甚佳。考察隊也搜集了很多第一手考察資料,有了很豐富的收獲。怎么把這些信息宣傳出去呢?王慶祥一直在思索。

  考察結束時,正趕上四年一屆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討會”要在平頂山召開,這是宣傳平頂山楚長城的最好平臺和時機,王慶祥決定抓住這次機會。

  為了趕上會期,王慶祥連軸轉干了三天半,從幾百張照片中精選出數十幅,又組織多篇文稿,印了一本近50頁圖文并茂的《楚長城考察攝影紀實》。“我們把《紀實》拿到會上,與會的幾百名代表爭搶,都想多拿兩本,感覺這是很翔實很新的資料。”王慶祥道。

  “《紀實》出來后,省文物部門一個專業搞航拍的專家說,看到我們搞的考察楚長城活動十分感動,如果今后有需要,他愿義務航拍。”王慶祥很欣慰。

  需要指出的是,策劃和組織這樣的活動,王慶祥沒有任何個人收益,“反把家里的積蓄都貼進去了”。

  在葉縣,我同樣碰到了一群癡迷于楚長城者。葉縣文化局原局長李元芝、“優秀長城保護員”董中峰、文化局副局長董建立,但凡三人在一起,話題馬上會扯到楚長城上,互通信息,交流資料,更多的時候是各執一詞,抗辯爭論。我在葉縣三日,眼見三人辯論三天,我戲稱他們是“葉縣版鏘鏘三人行”。在辯論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共同豐富著葉縣的楚長城研究。

  李元芝先生在葉縣文化部門工作數十年,他著重從文化角度談及楚長城。他說:“一部長城史,既是軍事史、地理史,也是文化史。楚長城下的楚文化,蘊藏十分豐厚。葉縣許公寧墓的出土文物,有充分的體現。”

  古墓中的“驚世發現”

  葉縣位置重要,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放松過對它的管轄治理。除了不斷修筑長城外,楚國還把不少貴族封在此地,葉縣曾經“荒冢如魚鱗”,其中有很多楚國貴族墓。上世紀80年代后,文物部門搶救發掘了十余座春秋戰國時的古墓葬,其中的楚國貴族墓,尤為引人注目。

  1986年,在西距葉邑故城一里許,文物工作者發掘了舊縣一號墓,它是戰國中期楚國貴族墓,雖多次被盜,仍清理出土文物70余件。2001年,文物工作者又發掘了舊縣二號、三號墓,它們位于一號墓南側。一、二、三號墓主,屬于同一個楚國貴族家族。二號、三號墓被盜嚴重,殘留器物200余件。三號墓形制非同一般,其底部有近百平方米大小,墓室槨外有積石,槨內劃分為五室,出土殘存文物等級也相當高,“從這些情況分析,三號墓主人應為卿大夫級貴族,二號墓是他的夫人墓。”葉縣文化局副局長董建立先生講。

  2002年年初,葉縣相關部門接群眾舉報,說有幾個盜墓團伙經常出沒在葉縣舊縣鄉常莊村西澧河和燒車河交匯處,盜掘一座無封土古墓葬。縣文化局工作人員立即到現場查看,很快找到被玉米秸稈掩蓋著的盜洞,工作人員打開盜洞,清理出數十片銅器殘片。在隨后的巡邏中,工作人員發現盜洞不斷擴大,碎銅片也越來越多。葉縣文化局馬上報告省文物局,請求“盡快進行搶救性發掘”。

  2002年3月26日,發掘工作開始,到4月14日結束,在這座墓內有“驚世發現”。

  工作人員發現,這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南、北三個方向3/4的面積被盜。墓內棺槨多處被毀。木棺置于槨室內北部,棺底鋪有較厚的朱砂。棺內人骨架已腐朽不存,但從玉和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陳放位置看,可確定墓主人頭部朝北。

  雖然大部分隨葬器物被盜走,但仍清理出土殘留器物639件。在未被盜及的東部邊緣,還發現了大量編鐘、跽坐銅俑、青銅鼎等青銅器。后據專家鑒定,該墓出土的編鐘、青銅鼎等9套62件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數字令人咋舌。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讀出了墓中青銅戈上的字跡:“許公寧之車戈”、“許公寧之用戈”。他說:“這座墓屬于春秋中晚期許國第十五世國君許靈公,他的名字叫寧。”

  讓李先生更驚奇的是,墓中出土文物十分奇特,既有代表中原文化特征的編鐘,又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束腰平底升鼎,李學勤先生因此評價:“(這座墓)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座奇特古墓,帶給我的第一個疑問是:許國國君墓怎會出現在楚國轄區葉縣呢?

  “楚國遷許成第一道屏障”

  這要從許國歷史講起。許國管轄范圍包括今許昌市許昌縣、鄢陵縣西南及漯河市臨潁縣北。周武王初年,許國都城在今天許昌縣城東20公里處張潘古城四周。

  許國地處中原要沖,四周豪強林立,虎視眈眈。許國小心周旋于強國之間,齊強附齊,楚盛附楚,晉來歸晉,活脫脫是“朝秦暮楚”現實版。而北方鄭國始終懷有吞并許國之心。史書記載,春秋五霸爭戰的120多年間,許國先后遭受侵略討伐11次,其中被鄭國侵犯就有9次。

  公元前576年,飽受晉國、鄭國侵略的許國痛失大片土地。怎么辦?打不過就跑唄。《左傳·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記載,“許靈公畏于鄭,請遷于葉。辛丑,楚公子申遷許于葉”。李元芝說:“許國成了楚國的國中之國,完全成為楚國附庸,也成為楚國除了楚長城外的一道屏障。”并且以往楚國為加強對葉縣的控制,一直頻繁地將人口“推磨式”地遷移。遷許于葉,是其舉措之一。

  許國自公元前576年遷葉,至公元前524年又遷走。在此期間,楚國每次對外出兵,許國都要跟著去打。楚伐吳、伐鄭、伐宋,許國都參與了。“楚國和晉國互爭霸主,關系緊張,葉又為楚之北方屏障,諸侯伐楚未果時,常常拿許出氣。”李元芝講道。

  楚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許靈公曾請求遷于晉,未能成行。但許國因此遭到包括鄭國在內的盟國的報復。為報此仇,許國多次要求楚興師伐鄭。楚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許公寧親赴楚請兵,并對楚康王說:“師不興,孤不歸矣。”八月,許公寧死在楚國。楚王深為感動:“不伐鄭,何以求諸侯?”于十月出兵伐鄭,而后葬許靈公。

  公元前524年,北方國家以伐許的名義開始圖謀侵占楚國領土,楚國命許國遷至楚國內地。到了公元前504年,鄭國還是滅了許國。此后,在楚國的幫助下,許國后裔重新立國,又持續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許國的歷史,一直籠罩著楚國龐大的影子。

  “鐘鼎一室風格迥異”

  2009年5月7日,記者在葉縣縣衙的編鐘演奏廳里聽到編磬清脆,編鐘轟鳴,樂聲激蕩,天籟之音動人心魄。這套樂器,是仿許靈公墓內的出土器物。

  在演奏廳旁邊的文物展廳內,我看到了“原版”,那是一套15件的石編磬,可惜只有兩件保存完好。另有37枚青銅編鐘,雖銅銹斑斑,但渾厚氣韻撲面而來。

  這組編鐘之中,有編 8件、甬編鐘20件、紐編鐘9件,8件編 中一半是四扉棱 鐘、一半是無棱旋枚 鐘。經測試,編 和甬編鐘音域基本達到4個8度音程。編鐘紋飾上顯示出濃厚的中原文化特征。許多專家認為,其制作時間不晚于春秋中期。

  墓中出土跽蹲青銅俑人16個,鉞形戈一件,三戈戟一件,均用失蠟法工藝鑄造。它們的出土,把我國失蠟法鑄造工藝提前至春秋中期以前。

  墓中出土重要器物,除編鐘外,還有三件青銅束腰垂鱗紋升鼎,器形莊重典雅,做工精細,是典型的楚器。

  升鼎本為7件,盜墓者盜走了4件,“最大的那個升鼎,口徑達82厘米,也被盜走,十分可惜。”李元芝遺憾地說。

  碩果僅存的這3件升鼎,均出于盜洞,皆殘破,經修復成形。形制基本相同,無蓋,大小依次遞減,口徑為64厘米、58厘米、47厘米。它們窄平折沿,束腰,下腹部外鼓且明顯下垂,平底,三蹄足較為粗壯。鼎身裝飾有蟠螭紋,腹部貼附6只顧首卷尾式夔龍,龍首凸目圓睜,鼻部上卷,頭上一對極夸張的彎曲盤旋形雙角,龍身也布滿精致的蟠螭紋。

  “它和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十分相似,只是它腰部內束較輕微,垂腹更明顯。根據形制,它的制作年代可能稍早于王子午升鼎,但略晚于克黃升鼎(前605年,淅川和尚嶺楚墓出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楚式升鼎)。”李元芝分析道。

  許靈公墓為何會有“鐘鼎一室風格迥異”之獨特現象呢?

  這和許靈公由許昌遷都于葉有密切聯系。

  許國都于許昌附近時與鄭相鄰,這個惡鄰雖是“許國的噩夢”,但文化上卻沒少影響許國。許公墓編鐘樂器基本組合接近鄭國樂器組合,但許遷葉成為楚附庸國后,又受楚樂律影響,在樂器組合中加入9件紐編鐘,還兼用4扉棱編 ,使得這套鐘、組合復雜化,成為“目前為止國內出土的種類最為齊全的東周時期青銅樂器組合形式,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發展及青銅樂器鑄造技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也就是說,中原文化的編鐘也滲入了楚文化印跡。葉縣南北文化融會之地的特征,得以體現。

  至于編鐘,來源無考,“可能是許國傳家寶,隨許遷至葉邑。因為許遷葉后國力衰敗,估計無能力鑄造重器。”董建立推測。

  墓中楚味極濃的升鼎又是怎么來的呢?李元芝先生說:“當是楚國贈品。”

  據史書記載,西周在分封國家時,對重要同姓國一般都有贈與。可能是見樣學樣,楚國對自己盟友也有“贈寶器”的習慣。許為楚之附庸,楚國贈送其禮祭重器,表明對其信任,是情理之中的事。

  許公墓“鐘鼎一室風格迥異”,在同時期墓葬中十分罕見。這表明葉縣在我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起到了橋梁作用。細考許公墓中中原文化的體現器物編鐘,又滲有楚文化因素,更進一步證明葉地南北文化交融之深入。

  由于葉縣是楚人北上、中原人南進的交通要道,在古代南北文化交流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史籍中記載的楚人經葉北上和中原諸國的戰事很多,“盡管戰爭有不可否認的破壞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葉縣的眾多楚墓,尤其是許靈公墓出土文物,正反映出南北文化交流與融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2009-06-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