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走進平頂山 >> 印象平頂山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澧水河畔覓二陂

2013/10/10 17:18:52 點擊數: 【字體:

   酈道元《水經注》:“汝水又東,得醴水(現稱澧河,下同)口,水出南陽雉縣,亦云導源雉衡山,即《山海經》云衡山也。郭景純以為南岳,非也。馬融《廣成頌》曰面據衡陰,指謂是山,在雉縣界,故世謂之雉衡山。依《山海經》,不言有水。然醴水東流,歷唐山下,即高鳳所隱之山也。醴水又東南,與皋水合,水發皋山。郭景純言,或作章山。東流注于醴水。醴水又東南,徑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蓋因山以即稱矣。醴水又屈而東南流,徑葉縣故城北。”

    人類的記憶是一筆糊涂賬,1500多年前的酈道元就已經在文字迷宮里左沖右突,為山為水為人的隱居地正名了。彼時的皋山是指現今的鰲山,或是泛指小頂山裙系的那片山?唐城的地理坐標又在哪里?未可知。唯有故城葉邑鎮依舊赫然在目。我見澧河曲折東南行,葉邑鎮的常年支流只有燒車河和倒馬溝,余下的都水量逐年枯涸,漸為季節支流。右岸源于鎮西南五里堤、夏莊一帶的葛莊河,全長3.5公里,入河口在小葛莊自然村東北。左岸源于鎮西北邪店崗的梅灣溝,全長3公里,入澧口在梅灣村、老鴉村之間。過河口下行,左岸又有3公里長的沈灣溝來匯,上源浮水出自金灣、北水城一帶。年來少雨,三道溝一年中大多時間都沒水,澧河一渠放水澆地的日子,才有退水回流。

    澧河入葉邑鎮,繞一個大大的幾字彎,右岸七八百畝灘地屬吳圪行政村,左岸七八百畝灘地屬大陳莊行政村。2013年春旱,眼前水幅十來米,腳脖深。河間有幾個天然河潭,水面兩三畝、水深3米多,有大陳莊村民泵河水,說是沿河能澆200多畝。這片河灘還是自然樣貌,200多畝大一片樹林,其間六七十畝是核桃園,還有500多畝灘地是花生。對岸吳圪那片大河灘因為采沙完全荒蕪了,除了亂石就是水坑,最大的積水200多畝,十來米深。也不能養魚,放魚苗一漲水都沖跑了。村黨支部書記說,他們2013年泵河水澆了千把畝麥。離河遠的地得用兩個水泵接力,扔在河里的水泵抽到一半,鋪一塊大塑料布兜住,再用第二個水泵往地里抽。

    澧河南行再東折,左岸正對著葉邑鎮的地方,又是一片幾百畝大的灘地。據趙莊村村干部介紹,這里曾經有個東風林場,200多畝林子,有桃、蘋果、柿樹、栗子樹。早些年坐車經過澧河大橋,我也曾看見這片樹園,晨輝夕陽里,油畫一樣美:傍河小路蜿蜒而去,淡淡的霧靄掛在林梢,羊群近水,黃牛在岸,雖是一掠而過,吸進心里就忘它不掉。多年后,這景象出現在一本宣傳畫冊里,我一眼就認出是這里。畫面上幾頭牛悠閑地啃草,大牛臀肥腿壯,小牛憨態可掬。背景里有淺灘也有高岸,天闊云白,近處是樹林,遠處是莊稼地,酷似一幀丹青高手的得意之作。2007年修建高速公路時,這里做了沙石料場,之后連續不斷地采沙,樹林沒有了。

    河到古鎮葉邑北,順直東西流。這里原來有座據考建于清代的大石橋,志書稱之“澧河長橋”,位列葉縣古八景。青石構建,48孔,150多米長,南接宛襄,北連燕趙,位扼交通咽喉。據舊縣村程富友老人回憶,抗日戰爭時來往汽車都從橋上過。1942年日本鬼子轟炸許南公路,幾個炸彈丟在當街。澧河長橋毀壞后,這里曾由三只大船擺渡。1953年發大水,船被沖走了,古渡口也就不存在了。另據2007年1月8日人民網報道,“(澧河長橋)橋面由5塊寬1米、厚60厘米的青石板并排鋪成,橋墩高120厘米,上水頭雕有龍頭,下水頭雕有龍尾。每隔兩個素墩就有一個龍墩,橋墩下方平鋪一層大石頭。橋面上沉淀的沙礫石已達兩米厚,石橋大部分已不完整。”惜這座民初還能通行的長橋,眼前就只剩下幾塊抬不走的大石條胡亂堆在河邊,曾經留駐無數車痕人蹤與傳說的澧水長橋,像一幅淡墨被無知的人抹去,世上再也不會有了。

    過古橋遺址上行不遠,澧河拐彎處就是葉公沈諸梁的歸息地。我第一次看到的葉公墓,孤零零丘起在澧河右岸,被西風荒草覆蓋,無碑無園,只是比普通墳頭高大些。1994年開始修復,今已成為占地兩萬多平方米的葉公陵園,高大的墓冢新植了翠柏,成為國內外葉姓后人的拜祖之地,被列入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醴水又徑其城東,與燒車水合,水西出苦菜山,東流側葉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東,徑葉公廟北。廟前有《沈子高諸梁碑》。舊秦、漢之世,廟道有雙闕、幾筵。黃巾之亂,殘毀頹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修飾舊宇。后長陳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遺文殆存,事見其碑。醴水又東,與葉西陂水會。縣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徑葉城南,而東北注醴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諸梁之所也。”

    酈道元在這段文字中對葉公廟述之甚詳,猜想與此公興修二陂大有干系。但令人不解的是,看地形南高北低,彼時澧河滔滔東來,水勢野大,無壩無渠,又怎能向高處流,入注葉陂呢?

    2013年4月30日,筆者在采訪的往還途中曾遠遠看到兩座水壩,波光蕩漾,綠楊依依,村落青茂而明艷,疑是東西二陂。說與知人,貽笑大方。后來讀了董建立先生的《葉公筑東西二陂建筑考》,方知我所見的二壩是2008年修建的水利工程,正好建在葉公二陂的遺址上,仿若古陂水重現,看來我把它認成歷史上的葉公陂也不算太離譜。經董建立悉心考證,將《水經注》中“醴水又東,注葉陂”的醴字更正為西陂的陂字,才使我茅塞頓開,原來西陂就是今高莊水庫所在,東陂北起今寨底村到朱庵村南約3.5公里。自寨底村向西到安莊村西,北壩長5公里左右,正好與史書上東陂南北七里東西十里的記載相符。經實地踏訪后,我認同董先生的結論。2500年前的二陂,攔蓄的是今燒車河來水,這條河原名萬泉河,源豐水沛,當年西陂截山洪,東陂開渠澆地,使一萬多畝望天收的農田得以旱澇保收,的確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德。史說葉公修建二陂是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這些都是虛的,倉廩實而民富兵強,楚國的北大門被他守得牢不可破,才是當年二陂實實在在的效益。(曲令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2013-08-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