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擁有一個能夠代表它、讀懂它文化內蘊的顯著性標志是不可或缺的。當你在城市中漫步,能夠通過街頭種種閱讀城市的歷史和內蘊。而位于市區建設路和新華路交叉口的市雕,就是這樣一種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標志。
每天,如水的車流從市雕周邊駛過。沐浴著冬日微陽,市雕愈發顯得峻拔。17年來,它始終保持著這種傲然向上的姿態,見證著鷹城的日新月異。
市雕為市慶而生
對于原市城建局總工程師宋金長來說,方案確定那天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市領導在賓館召開會議,確定了市雕的方案。”翻開當年做會議記錄的筆記本,他陷入了回憶。
我市建市于1957年。當時,全省排名位居前列,有“鄭汴洛平”之說。1986年,為了迎接建市30周年,我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道路改造、湛河治理……同時,也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型建筑,市雕就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
宋金長拿出了當時的一張照片:他們與當時專家設計的市雕微縮模型小樣合影。這張照片上,市里有關人員與設計方——中央美院的教授站在模型旁,一米多高的雕塑模型栩栩如生。
這個方案并不是唯一的。“當時,中央美院的王熙民教授設計了至少6種方案。”宋金長說。在拿到我市有關情況的說明材料后,王熙民教授立即著手設計,最終確定了目前市雕的這個方案。依據方案做出的縮微市雕模型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要求也提高了。”宋金長說。物資生活匱乏時,人們也沒有雕塑壁畫這一類要求。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品,也將逐漸與城市綠化、建筑等形成一個整體。
總共用了6.28噸銅
市雕選址頗費了一番工夫。平頂山火車站?湛河河堤?還是市中心廣場?各種因素綜合考慮之后,最終選擇了建設路與新華路交叉口,因為這里剛好有個轉盤。雕塑不設基座,寓意拔地而起,非常有氣勢。
事實上,整個市雕的設計理念就是一種向上的精神,它的每個部位都像火焰一樣,整體給人一種向上的感覺。雕塑自下而上由柱、鷹、人、碳原子模型組成。4根白色的柱子為閃電符號,代表電力建設;雕塑中下方4只金色的鷹向四方展翅欲飛,是由古應國貴族墓地出土的玉鷹變形而來,代表我市古老的文化沉淀;雕塑中上方二男二女四個銅制浮雕高舉雙手,代表我市煤、電、鋼、輕化紡等支柱產業;最上方6只小圓球圍繞一只大圓球的碳原子結構模型,代表科學技術。
市雕總高度達30米。當時,柱體是我市的建筑公司按圖紙制作的,而高達9米的銅制雕像、原子模型、鷹等則是王熙民教授在北京制作好運過來的,僅銅就耗費了6.28噸。基座安好后,里面有預埋的構件,只需用吊車把制作好的銅人吊上去安裝,也可以隨時取下。這樣,清洗、維修都比較方便。整個過程歷時良久。根據《平頂山市志》中的記載,市雕最終竣工于1989年5月26日。它的造價達到了70萬元。以當時的生活水平,這不是個小數字。“那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每月才幾十元錢。”
這中間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原本銅人的腳底是空的,寓意騰空而起。但安裝尚未完工,很多市民議論說,有點像“吊死鬼”。王熙民教授聽到這種說法,連忙叫宋金長前去商量,兩人研究了整整一夜。宋金長提出,可以設計一個有雕塑感覺的小臺子,放在銅人腳下,不就變成“腳踏實地”了嗎?這個辦法相當可行。于是,王熙民教授又連忙加制了4個小銅臺放在銅人腳下。“別的銅都是實打實的,只有這個小臺子是假的”,宋金長笑著說,別看外表是銅的,其實里面是水泥制成。
市雕安裝時,王熙民教授一直忙著現場指導。整個過程結束后,他才發現包丟失了。包里裝有攝像機和照相機,里面存儲有大量市雕設計、制作的過程記錄和相關資料、圖片,非常珍貴且無法挽回。教授嘆息不已。
后來,我市各類城市雕塑也開始增加,慢慢成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如今,漫步城市街頭,各種各樣的雕塑隨處可見,折射著城市的獨特文化氣質。
市雕作為其中最突出的一座,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成為我市一個時代的標志。作為一種城市的記憶,它和別的雕塑一起,正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所重視和欣賞。(李科學/文 牛智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