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山南為陽,可知以“高陽”為本位的,正是此山以南這一大片肥沃的平原。這一帶西有秦嶺、伏牛山脈雄峙,北、東兩面有汝河環繞,南面有伏牛、桐柏兩山的余脈拱衛。中有湛、沙、澧、甘江等河流沁潤,前進空間廣闊,固守地形有利,進山可樵可獵,入水能漁能撈,陂原宜農宜牧,是上古人類理想的生息之地。
這里是黃帝之后五帝之中的兩個帝王顓頊和帝嚳活動并成就大業的地方,人以地興,地以人著。因而史稱顓頊曰高陽氏。黃帝部落所居的軒轅之丘在新鄭,黃帝部落與西陵部落聯姻,衍生出玄囂(青陽)部落和昌意部落。玄囂、昌意兩部落就居住在滍汝流域。據《大戴札記》所載:“青陽降居汦(同滍)水,昌意降居若(同汝)水。”滍水即沙河,若水即汝河,就是說青陽居沙河流域,昌意居汝河流域。古人以北為上、南為下,所以自新鄭向南遷居稱“降居”。青陽和昌意兩部落所在的滍汝流域,位于新鄭西南不足百公里的地方,同屬于黃帝部落聯盟。由昌意部落衍生出來的高陽部落后來成為部落聯盟的核心部落,高陽部落的酋長顓頊繼黃帝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史稱顓頊帝。高陽山和高陽古邑、高陽華里所在的湛河流域,屬于汝河的流域范圍,正在昌意部落所居的范圍之內。后來,又由居于沙河流域的青陽部落繁衍出來的高辛部落,繼高陽之后成為部落聯盟的核心,高辛承顓頊任部落聯盟首領,史稱帝嚳。而堯為帝嚳之后,舜為顓頊之后。因此我們說,位于高陽山之南的湛河、沙河一帶,是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基本組成部分。
遙想四五千年以前,黃河中下游一帶,經濟文化長足發展,先進文明遠播四夷,高陽山下,滍汝之濱,正是華夏文明向南方傳播的夏路始端。那時,在高陽山下,湛河之濱,業已形成頗大聚落,蒲城店遺址的出土文物,展示著古代華夏文明和夏路古道的輝煌。在南側的遵化店村,至今留存著《文王化行南國》古碑,記載著西周文化經這里向南方傳播的歷史。
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原在漢水以南的子爵小國楚國,迅速發展壯大,兼并漢水流域和南陽盆地諸國,頻頻經夏路北上,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史載“楚適諸夏,路出方城”,方城道,即夏路古道。鄭、晉等國在這一帶筑城防守,汝河北岸的襄城,就是鄭國為安置被其弟弟篡位而流亡的周襄王而筑的,倒霉的周襄王,充當了鄭國插在夏路上阻嚇楚軍的“稻草人”。至今,山南有古高陽城邑,西南的高陽華里有諸葛武侯祠和諸葛亮叔祖墳墟遺跡。
高陽山巔久經風雨的斷壁殘垣,無聲地述說著厚重的歷史。山頂有一北一南兩座古城垣遺址,分別被稱為孟良寨和焦贊寨,兩寨之間山嶺叫跑馬嶺。據傳北宋時大將孟良、焦贊曾經領兵據守此山,此說真實與否,尚無史料佐證。但山寨曾經是英雄嘯聚之地,倒有史料明確記載。清朝后期,南有太平天國革命,北有捻軍起義,不同形式的響應者此起彼伏。天災人禍頻仍,民眾衣食無著,“從捻者日眾”。咸豐、同治以降,內憂外患并生,政治日趨腐敗,不堪壓迫者揭竿而起,不甘餓死者鋌而走險,動亂中各地治安惡化,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當政者鼓勵地方筑城寨以自保,土豪劣紳借筑寨斂財,殷實富戶為了自保也積極參與筑寨或單獨筑寨。
高陽山下程莊、辛店、坡李三村,就因筑寨而引發過農民起義。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三村民眾公推程莊村武教師程玳為寨首,主持在辛店村筑寨,辛店村外有宋姓富豪宅院,宋家倚仗權勢,硬要把宅院筑在寨內,使筑寨工程量大大增加,又不負擔所需糧款,引起眾怒。村民到宋家取糧,宋家買通官府,假稱請程玳到縣府議事,誘捕程玳,誣陷程玳聚眾搶劫,關入襄城大牢。程玳弟子馬明如、周振奇及兒子程世寬等,聚眾二百余人,攻城劫獄,救出程玳。十月二十九在高陽山舉行祭旗儀式,推舉義軍首領,以劫富濟貧為號召,正式宣布起義,燒毀坡李宋家老宅大門等建筑,與官軍激戰后,轉戰泌陽、唐河、方城等地。在堅守寶豐龍山寨一役中陷入重圍,大部戰死。二十余人突圍,分散流落葉縣、寶豐、方城、唐河等地,程玳及其子世寬下落不明。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事件,曾編有描寫這一事件的《大戰紅石關》、《程老八起反》、《雙揭蓋》等地方戲曲劇目,廣為傳唱。訪問中,程氏后人、87歲的退休教師程斌賢,對此史實頗有研究,向筆者提供相關資料。
筆者踏訪高陽山,映入眼簾的是林木繁茂,花果飄香,田野廣闊,阡陌縱橫,工礦林立,村莊棋布。高陽山,曾為華夏文明增輝,我們以居住在高陽之地而自豪。(李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