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馳名省內外的郟縣四大名鎮之一,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早在本世紀初,她就是郟縣的商貿中心之一,如今更是郟縣汝河南岸的商貿中心。
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古建筑遍布
6月29日上午11點多,雖然天氣有些悶熱,但在堂街鎮老街的一座清代老房內,今年78歲的劉洗塵和老伴王志文正在同老友衛俊嶺等人悠閑地打著麻將。“涼快、安靜、空氣也好。”提起現在居住的環境,劉洗塵十分滿意。
劉洗塵不滿20歲就外出工作,1990年他從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離休后就和原在洛陽工作的弟弟商量一起回到老家居住。劉洗塵告訴記者,1919年他的父親逃荒到堂街時就住在這里。從父親在這里的雜貨店做學徒開始,這間老房子就存在了。當時這間房子外面擺攤,里面放著條幾。1985年,在外地工作的劉洗塵把家里后院的老房子扒了重建,但臨街的這間過屋卻一直保持著原貌。
劉洗塵家古樸雅致的石拱門上雕刻著獅子滾繡球的圖案,惟妙惟肖。房門也是以往農村防盜功能很強的“掃地門”。記者看到,這扇房門的木板有七八厘米厚,中間有三道門栓。除此之外,房門上還可以再穿上一根直徑七八厘米的門杠,下面再頂上頂門石。沒有門墩的房門也避免了從外面用東西伸到房內撬門的可能。與記者同行的人感嘆:“這比現在的防盜門安全多了!”
在堂街鎮的東西大街上,從原來的寨門處向西望,隨處可見古舊的房舍。有不少房子是用清一色的紅石壘成的,還有一些房子是兩層建筑。堂街鎮政府原辦公室主任王發祥告訴記者,這里是堂街原來的老街,當時的生意人也都聚集于此,因此不少古建筑得以保留。
堂街鎮轄區內的臨灃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館”。臨灃寨內現存明代建筑一棟3間,清代建筑100余棟400余間,這些明清民居均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樓房。這些建筑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小巧玲瓏。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
堂街鎮由來
堂街因位于“三教堂”之前街———也被稱為“堂前街”。“三教堂”是指一片儒、道、佛三教競相發展之地。在一片不大的院落內,三種信仰和平相處,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這樣的情況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
6月29日下午,天上飄著細雨,在王發祥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原“三教堂”所在地———堂街鎮第一初級中學。進入中學的南院后,記者看到了一個東西長約13米、南北寬約10米的池塘。這也是“三教堂”現存的唯一遺跡。王發祥告訴記者,在池子中間原來有座小廟,水中有廟、廟中有水,這是佛教在“三教堂”的遺跡。在大水池的西北方向,有一口寬約半米的正方形水井。今年57歲的王發祥對記者說,水池和水井是相通的,但水井的水位卻要比水池的水位高。這里在解放前就已經是學校,王發祥說他上學時每天就在水池里洗碗,吃的水就是這口水井里的水。
除了水池和水井,校園內年代稍久的建筑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一些平房,看不到儒、道、佛的一點痕跡。但堂街的名字卻將“三教堂”的歷史沿襲、變遷記錄了下來。
堂街鎮以前曾經叫過“三教堂鎮”。由于“三教堂”的存在,人們形成了崇尚“善”的樸素思想,堂街鎮也曾經有過“崇善寺鎮”的名稱。明清時期,堂街轄有豐家保、豐南保、有誠保三保。到了民國初年,堂街基本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建制,為豐南、豐北、小豐三保。1929年~1934年,堂街先后為南區、中區、堂街區。1942年,改名為堂街鎮。1947年郟縣解放時,堂街更名為“三教堂鎮”,1948年又稱為“堂街區”。1950年后,堂街先后經歷了區——鄉——人民公社——鄉的歷史變遷,1989年恢復堂街鎮的名稱。
汝河南岸商貿中心
提起早期堂街的繁榮,今年81歲的堂街西村農民馬相云和78歲的李文林印象很深。據他們回憶,1916年烤煙在郟縣試種成功后,引起了英美煙商的注意。1930年,堂街農民姜書顯與河北人申為臣聯合在堂街辦起了名為“恒大”的機械卷煙廠。之后又有5家卷煙廠在堂街問世。6家卷煙廠共有9臺切絲機、9臺卷煙機,不算臨時的短工,雇工就有370人之多。當時的卷煙主要銷往河北、山西、陜西和河南各地。
伴隨著卷煙廠的發展,堂街的煙葉收購行很快發展到了13家,設磅28臺。每天都有郟縣各地和寶豐等外地的數百煙農到此賣煙。眾多的人流、物流推動了堂街商貿的發展。據一些老人回憶和史料記載,當時堂街的雜貨店、布匹店、醋坊、酒館、飯鋪、羊肉館、中藥鋪、澡堂等已達到幾十家。堂街的東西大街也逐步發展到500米長。鄰近縣鄉的客商紛紛云集堂街做生意。如今堂街西村集院組的60多戶人家中,有50多戶都是因在這里做生意而遷入的。
王發祥告訴記者,如今郟縣、襄城縣、寶豐縣等10多個鄉鎮的人都來到這里進行物貿交流,堂街已成為郟縣汝河南岸的商貿中心。由于物貿交流不斷發展、壯大,這里以往的隔日集變成了每日集。一年5個物交會也增加為每月3個(農歷逢一)。物交會舉行的時候,不僅附近縣鄉的客商來此經營,鄭州、許昌、漯河及我市其他地方的客商也云集于此。
堂街鎮原來的街道較窄,人流擁擠,建筑比較分散,居民住宅也參差不齊。為此,堂街鎮政府本著有利于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節約土地、美化環境的原則,對鎮區進行了統一規劃。如今,堂街鎮的東西大街已延長至1500多米,南北大街也超過了700米。兩條主街上樓房林立,店鋪達到了400多間。肉禽蛋、魚蝦等一應俱全;日用商品、食品糖果、名煙名酒、新穎服裝,琳瑯滿目;五金家電、建筑裝飾材料等應有盡有。不僅周邊的群眾在此經營,還吸引了周口、漯河等地的客商落戶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