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區(qū)出發(fā)由建設路轉許南路南行5公里處,有一村莊叫遵化店,現(xiàn)在是葉縣遵化店鎮(zhèn)政府所在地。
該村為何叫遵化店?店者,大凡村子位于大道旁,商旅往來,多有店鋪之意,不難理解。而遵化二字,既不是地形地物名稱,又不反映居民姓氏,到底什么原因?原來這源于此地悠久的歷史。
這里自古以來是我國北方與南方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古稱夏路,又被稱為“云貴至幽燕古道”。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橋梁,歷史上中原地區(qū)先進文化向南方尤其是西南方傳播主要通過這條道路。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驕奢淫逸,殘害大臣,濫殺無辜,國家凋敝。而本來偏處西方的周王國,政治昌明,深得人心,遠近賓從。周王姬昌朝見紂王,勸說他修明政治,體察民情,反被囚禁羑里。紂王不思改過,反而變本加厲,倒行逆施,窮奢極欲,民怨沸騰。這堅定了姬昌即后來追封的周文王伐滅商紂的決心。于是先興兵伐滅西北方向的犬戎和密須,消除后方隱患。接著向東方和南方發(fā)展,經夏路聯(lián)系和影響南方的荊蠻和巴蜀部落,并把中原地區(qū)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的宗法禮教等,介紹和推行到那里,終于使那里的經濟文化獲得進步,政治上歸附于周,成為討伐商紂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文王化行南國”。
不管文王本人是否經過這里到達“南國”,至少文王的政治主張和文化理念是通過這里傳達到了南方的。現(xiàn)在該村還存在一塊刻有“文王化行南國”字樣的石碑。據當地老人講,此碑曾經很受崇敬,凡到碑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跪拜行禮。此碑現(xiàn)在鑲嵌在一戶農家的墻壁上,據鎮(zhèn)領導講,準備把此碑從民墻上替換下來,建一座碑亭妥善保存。著于東漢的《說文解字》講:“遵者,循也”,“化者,教行也”皆文化傳承之意。《葉縣地名考》言“我人為遵其教,故此處為遵化店”。這就是遵化店村名的來歷。(李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