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處鷹城新“國保”包括古遺址7處、古建筑3處(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郟縣臨灃寨、郟縣山陜會館)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處(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5月13日,新周刊濃墨重彩介紹了7處古遺址,今天,新周刊再帶您探訪兩處古建筑(本報曾對臨灃寨作過詳細報道,不再贅述)和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千年古剎香山寺。本報記者 張鵬 攝
多個朝代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
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第二級壁龕
《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
香山寺院屋頂,一只麻雀停落在瑞獸上,凸顯藍天白云,歲月悠遠。
5月16日,一隊北京游客在香山寺大雄寶殿依次上香拜佛完畢,繞行大殿前的觀音大士塔一圈后,一位游客以不太確定的語氣問同伴:“這塔是不是有點斜?”說著,兩人走開,從遠處打量起觀音大士塔。記者上前詢問兩人是否了解香山寺,其中一位宋先生說:“聽說這里是觀音祖庭。”當記者告知他面前的大悲觀音大士塔和塔下的13通石碑剛剛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時,宋先生略感意外:“這兒有蔡京寫的字?”“香山寺不僅有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還有清朝重臣范文程撰文的《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碑和明朝狀元劉若宰撰書的《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米柯萊向記者介紹,《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載觀世音菩薩為莊王之三女妙善,出家于白雀寺,修行正果地香山寺,是國內記述觀音菩薩傳說最早的實物依據,其內容翔實可信。《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與明代《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等碑刻,記述了香山寺的歷史沿革及興衰變遷。諸碑文字內容與書法藝術成就卓絕,在國內外佛學界與中國書法研究領域影響較大。
根據市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這次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名稱是“香山寺大悲觀音大士塔及碑刻”,具體對象包括大悲觀音大士塔、附屬13通碑刻及距香山西南約1公里的塔林遺址。其保護范圍是:以塔中心為基點,向東650米,向西650米,向南477米,向北700米。保護范圍面積153萬平方米。
標志性建筑:觀音大士塔
大悲觀音大士塔是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欽建,為八角九級閣樓式密檐磚塔。塔高33米,造型樸實大方,巍峨雄渾。塔底層為紅石壘砌而成,中央供奉千手千眼佛;北壁有壁畫一幅,塔下券洞內有《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二層原供玉佛一尊,現無,三、四層有壁龕數面,其余各層均為素面青磚平砌而成;六、七、八、九層外壁辟拱券門,四層辟壺門。每層用疊澀磚砌塔檐,檐上又砌平座,突出塔壁,由下而上逐層遞減,成八棱錐體,結構堅固嚴謹。每個轉角處都有角梁,懸掛風鐸,但僅存無幾。塔尖有塔剎,剎下為覆盆,中部為寶珠,上有相輪。塔剎精巧玲瓏,十分別致。
專家認為,大悲觀音大士塔為研究我國宋代時期磚石建筑及高層造塔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中國觀音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市大香山觀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寶鄭認為,觀音大士塔是香山寺的標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其輪廓呈拋物線,遠觀如圓錐體,又狀如子彈頭,富有節奏變化,細膩纖細,靈動秀美,近觀塔身雄渾高大,塔剎入云。塔層狀如樓閣,自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與直徑急劇收分。全塔繁飾與簡約相結合,既有唐塔豪放簡練之遺風,也有宋塔纖巧精飾之風格,為寺院瑰寶,與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證了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證道原地的文獻記載。
碑刻:鎮寺之寶
香山寺現存13通碑,其中蔣之奇撰文蔡京書丹《香山大悲菩薩傳》碑、烏林答天錫撰文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劉若宰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范文程撰文范承祖書丹《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碑,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宗教文化價值最高,被稱為“香山寺四大名碑”。
根據學者潘民中的研究,《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是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十一月,香山寺住持懷晝禪師從終南山靈感寺游方僧手中得到一卷《香山大悲菩薩傳》,誠邀新任知州蔣之奇來寺為之潤色。蔣之奇經過精心研讀后撰文,由蔡京書丹。此碑是今天世間保存不多的蔡京楷書精品,彌足珍貴。
烏林答天錫撰文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俗稱“唐國公主碑”。唐國公主是金世宗完顏雍的二女兒,很得父親寵愛。完顏雍先將之嫁給女真貴族徒單思忠。但徒單思忠不久病逝。完顏雍只得將她改嫁中都兵馬都指揮使烏林答暉的三兒子烏林答天錫。大定(金年號)后期,金世宗命烏林答天錫出任河南路統軍使駐節洛陽,唐國公主隨行。唐國公主在洛陽民間得到一卷《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讀之深感大悲觀世音菩薩與自己天性相類,就報告父皇請求在中都附近也建一座香山寺,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保佑金朝興旺發達,普度金國士庶眾生。于是,金世宗決定仿照漢化觀音得道正果的汝州香山寺在中都京畿也建一座香山寺,遂命宮廷堪輿師到京郊西山勘察地形。該寺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春落成。中都香山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開光之日,唐國公主偕駙馬都尉烏林答天錫從洛陽來到汝州香山寺,齋戒沐浴。十五日早晨,東方霞光萬道,天空頓現五彩云,觀音大士塔熠熠放光。公主夫婦欣喜異常,焚香禱告,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道身陟降中都香山寺。為此,唐國公主發愿重新擴建香山觀音禪院。不久,汝州香山觀音禪院擴建工程竣工,烏林答天錫撰文請洛陽書法大家師儉書丹《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刊刻成碑。金石學家評價說:“金刻佳本,無逾此者。”
劉若宰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俗稱“劉狀元碑”。觀音大士塔歷經560年的風雨剝蝕,到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已顯出破敗之相,急需整修。時任香山寺住持的福恕禪師讓寶豐居士杜齊召總理整修事務。杜齊召為寶豐縣著名紳士,其弟杜齊白進士出身,時任云南清吏司主事。杜氏全家向佛,在官紳士民中很有號召力。杜齊召上求得寶豐知縣石可礪、巡撫河南監察御史劉令譽和曾任寶豐知縣時任漢陽知府范廷弼的支持,下贏得寶豐數百士民百姓的財物贊助,于當年正月順利啟動,歷時一年零九個月重修告竣。為紀念此次盛舉,杜齊召專程進京謁見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狀元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纂修國史劉若宰,請其撰書《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碑記》碑。劉若宰慨然應允,當面下筆撰文,并狂草書就。
范文程撰文范承祖書丹《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碑,俗稱“范文程碑”。范文程是清朝的開國首席文臣,在香山寺千余年無數通碑刻的撰文者中政治、文化身份最高。清朝入主中原后,范文程的侄子范承祖任職洛陽,對清廷入關后大力提倡信仰佛教以安定人心鞏固政權的基本國策理解深刻。他在巡視汝州期間,發現風穴寺、香山寺等著名佛寺因明清易代,遭到嚴重破壞,殿宇失修,僧侶散亡,就努力推動香山寺等的重修事宜。此工程于順治十一年(1654)秋動工,次年夏告竣。范承祖回京述職時向范文程介紹了汝州寶豐香山寺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正果之所,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敕建的八角九級觀音菩薩舍利塔,塔下券洞內有龍圖閣直學士汝州知州蔣之奇撰寫、詳述漢化佛教觀音菩薩身世及得道正果經過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還著力描繪了一番香山寺前后左右的山川形勝。范文程覺得通過大力弘揚觀音菩薩的孝行,倡導以孝治國,是減輕明清易代之際廣大士人是守忠還是隨勢無所適從的精神焦慮、理順情緒自覺尊奉新朝新君的有效途徑,遂欣然撰寫出《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這篇碑文以“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崇孝常典開講,最后結題曰:“今上慈孝,治世之源”,主旨鮮明,文筆流暢,言簡意賅。
觀音文化濃厚
因為傳說香山寺供奉著觀音靈骨,自古以來我市境內形成了濃厚的觀音文化。
王寶鄭認為,平頂山市境域自古形成的濃厚觀音文化,范圍集中在香山寺周圍數十里,包括寶豐、郟縣、葉縣、汝州、魯山等縣,直接影響范圍包括我市周邊的許昌、南陽、洛陽等地。在古代,信徒們廣泛結社,拜山、進香、禮佛、捐資、施舍風氣濃厚,形成了千年相傳的廟會傳統。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香火都很旺盛。最旺的時候在每年正月初一和二月,二月廟會因紀念觀音誕辰而起,規模巨大。碑載:“歲卒以春二月,諸方之人不遠千里而來,敬禮者數以萬計。”2000年以來,隨著香山寺影響越來越大,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香山寺朝山拜佛的游人香客多達十多萬,人如潮涌,車堵數里。在香山附近還有觀音堂鄉、觀音堂村等地名,也反映了古老的觀音崇拜傳統。
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為,平頂山觀音文化不僅民間傳說豐富,文獻、碑刻也多有記載,發生、流傳、延續于平頂山地區的有關觀音文化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信仰習俗活動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決定命名我市為“中國觀音文化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