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伍子胥父子忠心保楚,楚平王卻聽信讒言,將伍子胥的父兄殺害。伍子胥獨自逃出虎口,投奔吳國。楚平王聞訊,一面派兵追殺,一面通令全國各地張貼懸賞公告,緝拿伍子胥。一天傍晚,伍子胥行至江邊一座小鎮,看到街上的公告和自己的畫像,不禁大吃一驚,慌忙躲進客店,暫避風險。
夜深了,客店里鼾聲陣陣,唯有伍子胥難入夢鄉。他心中暗想,街上貼著公告,官兵到處盤查,天明如何過江?于是穿衣起床,在客房里踱來踱去。他望著窗外的月光,聽著蟲子的鳴叫,越發煩悶,只覺夜長。好不容易挨到天亮,洗臉時,他居然從水里看到自己的青絲變成了白發,方知一夜愁白了頭。面目一變,伍子胥反倒不怕了。他洗罷臉,拿了包裹,辭別店家,大搖大擺上路,就這樣順利通過了官兵盤查,過江來到吳國。
吳王見了伍子胥,甚是歡喜。明白他的遭遇和來意后,封他為客卿,委以重用。且說吳國與楚國連年交戰,因楚有伍家父子支撐,吳不能取勝。吳王得了伍子胥,重整旗鼓,以子胥為帥,揮師伐楚。楚國失去了伍家父子,節節敗退。楚平王見戰事不利,愁出大病,生命垂危,臨終時,囑咐兒子,待他死后務必將尸首葬于安全之地,以防伍子胥掘墓毀尸。
楚平王駕崩后,他的兒子繼位,將父王尸首盛殮好,由郢都秘密運到楚國北方的邊塞要城——東不羹城(今舞陽縣章化鄉古城村)北邊沙河南岸,葬入河下深潭中。此潭被后人稱為“石墓潭”。
再說伍子胥率領吳軍征戰數年,打敗了楚國。得知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派人四下尋找他的尸體,終于在沙河深潭中找到了棺材,撈出后,運到湛河南岸一片空地上,令兵丁筑一土臺,從棺材里抬出楚王尸體,放在土臺上,晾曬后再做處置。
楚王尸晾干后,伍子胥選了個日子,召集全軍將士和附近鄉親,當眾鞭打楚王尸,為父兄報仇。據說,伍子胥揮動九節鋼鞭,連打300鞭,讓冤死的父兄在九泉之下得以瞑目。后有詩云:“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湛河沿岸一帶的鄉親因敬重伍子胥,紛紛遷到晾過楚王尸的“土臺”前定居,逐漸形成一個村莊,取名“晾尸臺”,又叫“晾尸處”。人們痛恨楚平王,將“晾尸處”改名“煉尸處”,意為將鞭打過的楚王尸再用火煉成灰,使他永不再殘害忠良。后人忌諱“煉尸處”中的“尸”字,便用“石”字代替,這“煉尸處”也就成了“煉石處”。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縣里為該村掛起一面刻有“古煉石處”字樣的青石村牌,至今還由二組村民張發延保存著。
煉石處的村民勤勞耕作,林茂糧豐,村街上開了一些飯店、商店、客店……因村上店多,故將村名由“煉石處”更改為“煉石店”。隨著人口的繁衍,煉石店由一村擴為兩個村。為防盜賊,先民們筑了兩個寨子——東寨和西寨。昔日的“晾尸臺”就在西寨西端東西大街南側,今被一處宅院所代替。
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時代變了,面貌變了,但村名一直沒有改變。為繼承先民遺志,維護家鄉團結,兩寨仍用一個村名——煉石店。(姜水明謝密麗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