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 延續繁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冢頭
冢頭,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朝氣、底蘊深厚而又激情浪漫的地方,在這里,自然和人文共生共榮,沉穩和靈動同在并存,厚重和飄逸共同閃光。
冢頭古鎮位于郟縣縣城東北13公里處,始建于漢代初年北靠黃阜崗,南對紫云山,藍河自北而南貫穿全境,素有“小上海”之美譽。2007年,冢頭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8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并被省建設廳命名為“河南省歷史文名鎮”。
2010年12月13日,冢頭鎮正式被國家住建部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是日,冢頭鎮鎮長張毅從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手中接過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證書、銅牌。
解學士故居四合院
因冢得名 因冢而興
沿著許洛古道進入冢頭后不久,在距離路旁不過百米的地方,有一座漢代古墓,當地人稱作“薄姬冢”,又稱薄太后冢。冢高約11.3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該冢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基本完好。《郟縣志》記載:“漢薄后,郟人。”據《郟縣志》載:“漢薄后,郟人。”據傳,薄姬是當地美女,秦末被自立為魏王的魏豹納為妾。楚漢戰爭之初,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所敗,她也成了俘虜,被送入織室織布。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后宮并為其生下他的長子劉恒。薄姬一次到郟東北的紀信廟,吊念在楚漢“滎陽之戰”中替劉邦捐軀的功臣紀信,祭祀之余,發現此地“黃阜蓄銳、藍溪藏精”,意欲百年后葬此。薄姬死后,其子文帝劉恒遵照母命將靈柩在藍河之濱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軍隊駐守保護,朝中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年年都來謁拜。為供養需求,在冢的南邊興起了集市,酒樓、飯莊、貨棧、商號由此而興,日趨繁榮,逐步發展為數百戶的小集鎮。“冢頭”因此而得名。而薄姬冢也成為冢頭鎮最重要的標志性古跡。
古建筑遺產豐富
在冢頭最熱鬧的大街上,臨街的門面房多是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筑。老街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住宅。一些古建筑帶有明顯的南方風格痕跡,推測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時所建。在東大街口,豎立石碑一塊,記載清代重修該街的記錄。置身冢頭,有時光倒流的感覺。不經意間就會觸摸到歷史,沾上古文化氣息。
藍河七孔橋建于明嘉靖13年,為當時知縣陳王綬所建。石橋高大宏敞,堅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圖案,中間一孔頂端置一避水珠。二龍共馱橋身,龍頭朝北,龍尾朝南。龍頭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龍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顆。橋上兩邊各有十八根石柱,柱頭都刻有和尚頭像,紅石條互相成橋欄,人稱中原第一古跡橋。
解學士故宅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學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門四進四合院。二進主房時會客廳,除兩邊山墻以外全部為木柱結構,紅石做階,青石鋪門,青磚鋪路,六個立柱支撐整個建筑,鏤空雕花格子門,屋內有木質雕花屏風,上有“福祿壽”三個梅花篆字。兩邊為東西廂房。
秦都司宅第建于清康熙年間,是清康熙武生隨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占地3700平方米。多為磚木結構,為一門四進四合院。一進三間,兩間作為商鋪。二進是客廳,紅石做基,木雕為門,上刻鳳凰麒麟等圖案花紋,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進三層樓房,紅石基礎,青磚砌墻,樓房無主門,進出由兩邊廂房通行。
劉思和宅建于清咸豐年間,是甘肅道臺劉思和的故居,劉思和曾入翰林。 還擁有十方院、大王廟、石佛寺、天地廟、薄姬冢、紀信冢和“柿元之戰”古戰場等名勝古跡。
冢頭鎮古建筑群共有房舍2000多間,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石刻、木刻、磚刻苦工藝精巧, 明清一條街內現存大量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筑,在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在面積上形成了一定規模,這種歷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難得的。
明清一條街的木雕、石刻工藝,與文物古跡相得益彰,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有方形、圓形、古錢幣形石窗,有透雕鏤花木門窗,木雕包括飛禽走獸、神話傳說、人物畫鳥等,表現在門、窗、沿、檁等,無處不在,往往多種工藝并用,工藝細膩,精湛華貴。
明清一條街傳統建筑規模宏大,類型獨特。這些建筑從明代一直延續并保存至現在,為我們研究明清時期建筑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建筑史學價值。而且這些建筑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對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藍河七孔石橋
冢頭鎮環境優美,具有典型的中原鄉村居住環境。建筑布局嚴整,體現了民間樸素的審美價值,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此外,密布于建筑各處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樣、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這些絢麗的畫面,藝術雕刻也極其珍貴。
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
明清時期,冢頭就已經成為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商貿以紅花莊、皮貨、錢鋪為主,興盛時期商鋪達到500多家,一時商賈云集,酒樓飯館林立,清末有“日進斗金”之盛況,素有“小上海”之美譽,也是全國仝姓發源地。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郟縣。
中國三大烤煙發源地之一。冢頭煙區位于被世界地理學家稱為“黃金煙草地帶”的北緯32-37度之間。最初,周邊縣均無煙草種植,美國人發現黃阜崗一帶土質最適合種植煙草,便驅車來冢頭投撒 “哈德門”香煙,引誘人們吸煙種煙。1916年,柿元農民孔木城等農民學會烤煙,引導農民普遍種植煙葉。1928年,高友臣在冢頭設磅開行,外商黃復生首駐冢頭收煙。
冢頭的煙葉,以氣味醇和,香氣濃郁,勁頭大,燃燒性能好,煙灰潔白,內在化學成分協調而馳名中外,吸引了上海、安徽、武漢、浙江等地的客商紛紛到冢頭采購。據記載,1938年,冢頭鎮設磅秤27架,煙所17家,從業人員500多人,日收購量5萬公斤。各地客商的云集,使冢頭成了煙葉主要集散地。
父子兩解元聞名天下。 父親仝廷舉,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河南科考第一名(鄉試解元),仝軌,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河南科考第一名(鄉試解元),次年赴禮部會試,大學者方苞、劉巖爭相會晤,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評價“因有仝軌在,中州為第一”,經由文壇領袖王士禎推薦河南巡撫,聘請仝軌主持大梁書院,仝軌后來磨練為中州學術領袖,詩壇巨擘,有《真知堂詩集》、《真知堂文集》傳世。
茶文化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冢頭鎮地處許昌至洛陽、禹州至南陽的兩條官道交會處。各方商賈來往不絕,所以這里的旅館、飯館、茶館一直生意興隆。幾百年來,這里比較完整地保留著茶館行業的舊貌,藍河橋兩端,溪岸幽處,分布數十家茶館。煮河心水,泡龍井茶,香氣四溢,茶具質樸明凈,色香具佳,常是座無虛席,客商文人互邀同飲,親情逸趣細細品嘗,談古論今,天文地理,遠近奇聞,生意買賣,無所不談。清朝著名詩人文學家仝軌(祖籍冢頭鎮仝村)曾寫下一首贊冢頭酒風詩:
偶然鴻爪憶東留 廿載重來半白頭
黃阜已隨沙嘴沒 蘭溪猶繞寨根流
論文壚在稀高會 通德門荒斷昔游
唯有健兒偏氣象 呼盧處處酒家樓
原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紀謙主編的《中原民俗》一書中,稱冢頭的茶館是“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風味小吃享有盛譽。饸烙面是西漢時期的宮中名吃,在歸葬薄姬娘娘時傳入冢頭,至今已有2100年歷史。它是用饸烙床壓制成圓柱形面條,煮熟后撈入碗中,加入大尾寒山羊熟肉片,香嫩可口,別有一番風味。冢頭饸饹乃是郟縣饸饹的發源地。羊肉燴饃一直在冢頭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里的羊肉燴饃要數“曹家羊肉燴饃”最地道,是祖傳。據說,曹家祖上即為廚師,其絕活兒是炒羊肉。明嘉靖時期,郟縣縣令陳王綬上任時帶著家眷路過冢頭,陳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覺得味道不錯,就是吃的饃太硬。陳王綬就向廚師建議,說為啥炒羊肉的時候,不把饃放在鍋里一起炒?這樣不就爛了好嚼了?于是曹家的祖師爺就把饃跟羊肉一起燴,一嘗味道還真不賴,從此就改為羊肉燴饃,遂成為冢頭的一道名吃兒,延續至今。
還有“炒羊肉”、“熬饃”、“老湯燒雞”、“糊湯面條”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橋西。
銅器舞由來已久。每到節日,鄉親們都要打銅器慶祝,有獅子舞、竹馬旱船、高蹺等一起出動,人流如織,一時間鑼鼓喧天,好不熱鬧。
明清建筑一條街
古鎮開發 任重道遠
冢頭古鎮能成為迄今為止中原地區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區之一,歷屆鎮黨委、政府功不可沒。早在2002年,冢頭鎮黨委、政府就專門成立了古鎮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在村里成立了保護小組,宣傳古鎮保護知識,并對古鎮保護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確保古鎮保護工作落到實處。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護古鎮,冢頭鎮進行了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通過普查,清點出各種不同種類的文物,逐一進行了登記造冊并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歸檔、圖表共存,根據文物的歸屬,明確了責任人和保護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文物損壞和流失。
這些古建筑年代久遠,面臨倒塌,絕大多數院落需要修繕,配套設施工程量大,開發發展旅游產業需要游客食宿、停車消防、供水排水、供暖供電等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的建設,據有關專家匡算,沒有幾千萬元的資金無法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近年來,冢頭鎮黨委政府,先后投入100萬元橫穿東西兩寨對蘭河進行綠化,投入500萬對明清古街進行保護、加固,其投入可謂杯水車薪。地方財力不足、國家投入不夠、經費渠道單一制約著古鎮的保護和發展。
古鎮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明清一條街是古鎮“核心區”,深入挖掘古鎮文化元素,充分依托資源優勢,著力建設古鎮文化旅游帶,努力打造一線串珠、韻味和諧的冢頭古鎮文化景觀帶迫在眉睫。
冢頭鎮黨委書記李國英說,冢頭鎮成功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在古鎮保護與開發過程中,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找準定位,這對今后古鎮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二是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三是要做好策劃與包裝,與新聞媒體建立合作關系,進一步提高古鎮的知名度;四是古鎮保護開發與新區建設要適時聯動地推進。要整合整個冢頭的資源,設計好旅游線路,完善好各項功能,實現文化旅游業、服務業和小手工業互動發展。
“從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到主動的規劃性保護,從補丁式的局部保護到著眼于古鎮規模和格局的全面保護;從單純的本體保護到涵蓋古鎮背景環境的綜合性保護;從專一的文物保護工程到推動城鎮發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冢頭鎮鎮長張毅向我們描述了古鎮未來的保護思路。在古鎮保護、開發的過程中,僅靠國家和政府的投資,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們將采取政府牽頭,企業、農戶共同參與的方式。對一些重點的文物建筑可以通過邀請、競拍、引資等形式讓企業、廠礦在保證保護古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遵循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投資建設。使古建筑走上保護與開發并重的良性發展軌道。同樣,與擁有古民居的農戶簽訂合同,把國家和政府的保護款直接發放到戶,由農戶在保證保護古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進行保護開發。
目前,該鎮對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悠久的飲食文化進行規劃,并把挖掘地方文化、打響小吃品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整合風俗文化和茶食文化,逐漸形成百貨一條街、餐飲一條街、家俱一條街等專業市場。
將古建筑文物保護與城鎮建設、旅游開發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使冢頭這一千年古鎮因保護而發展。 我們相信,只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鎮的豐富內涵,有效整合資源,加大保護與與建設的力度,尋找到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最佳途徑,冢頭必將成為中原“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文化繁榮,群眾生活殷實”的經濟強鎮、文化名鎮、生態古鎮! 作者:溫書功 趙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