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官宅繡樓
清代民居
提督府
近日,郟縣李口鄉張店村被住建部等多部門確定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上月19日,記者來到張店村,探訪這里悠遠的歷史。
張店村為張良故居
據《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記載,“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韓,國名。當時韓國的疆域,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一)載:“韓國疆土北自成泉(河南滎陽西北)過黃河到上黨(治設山西長治縣)。南有陘山(在河南郾城縣),東臨洧水(源自河南新密市,至新鄭東南流入潁水)”。可見張店就在韓境內。顧氏(唐初史學家,著有《漢書古今集義》)按《后漢書》云:“張良出于城父。”《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里)[地]也。”唐代司馬禎《史記索隱》稱,張良故里在郟縣東出三十里;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也是如此記載的。清道光《寶豐縣志》卷三《輿地志》下:“父城: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父城據元和郡縣志即楚太子建所居之城父杜預及春秋大事表俱云……父城舊城在今縣東四十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條釋曰: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寶豐縣東四十里。《辭海》1980年版亦稱張良是郟縣人。諸多文獻證明,李口鄉張店村就是“漢初三杰”之一張良的故里。
冬日暖陽下,在張店村的田間地頭、街邊門前總會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圍坐在一起,在地上畫互相套著的三個方框的擺山棋盤。
“叫你三盤不能贏。”“來吧,張良的布陣法你還沒有學會呢。”對陣雙方往往玩得不亦樂乎,有時興起忘了干活、吃飯。
“這個棋盤據說是由張良的布陣圖演變而來的。”李口鄉文化站站長郭曉剛告訴記者,擺山棋盤原本是三個同心圓,中間的圓里畫了個太極陰陽圖,外面兩個同心圓里畫出八條類似八卦圖的向心線。而在當地人看來,直線的擺山和曲線的擺山棋盤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擺山也叫四相陣,還有擺攤、擺葫蘆頭等叫法。在擺山基礎上有比較簡單的三面埋伏,名曰“擠尿缸”、“擠羊角”。還有較為復雜的混元陣、八卦陣等玩法。由于擺山變化多、奧妙無窮,因此難度較高,沒有在社會上流行。
春秋時期晉分韓、魏、趙三國后,張良父祖五世相韓,以名人得名,才有張店村這個名字。張良輔佐劉邦,為建立西漢立下汗馬功勞,成為一代名相。后人在其故里建“留侯祠”祭拜他。元代外族入侵,元人忌諱張良的才氣,把留侯祠毀掉,以斷其靈根。到明代隆慶年間,張樂舜(字見衡)官拜九門提督,張店村又一次得以揚名。清代張店張姓一支,張朗為刑部主持,到張崇五品以上共十二人,他們的家即稱官宅,據張姓家譜記錄,明清受皇封者共六十多人。
西官宅與提督府
張店村原有紅石古寨一座,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毀于1947年。全長5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寨墻高二丈八尺,厚三丈,有東、西、南、北和小南五座門,周邊等距設寨樓(炮樓)共15座,除小南門樓是三層外,其他均為兩層,大部分村民居住寨內。
寨內東西大街長約一公里,偏西有張氏祠堂,坐北向南,據傳是在原留侯祠的位置上建起的,只是規模小了許多。張氏祠堂正殿五間,殿前古柏兩棵,三抱粗。殿臺下,東西廂房各三間,大門外有閱臺。但都不幸于1958年損毀。
張店村在鼎盛時期有提督府、東西兩官宅、南北“義和”、“西酉盛”、“花門樓”等七座大戶人家的宅院,面積占寨內總面積的50%,共有房舍兩千多間,傳統磚木結構,紅石房基,石基石磚墻體凝重,石雕、磚雕、木雕裝飾精美,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與建筑藝術價值。張店村明清古建筑現存完好的已經不多了,比較完整的是西官宅和其東西跨院(五進院),共有房舍187間。
“根據西官宅前后房屋的不同之處,我們就能分出哪是明朝的,哪是清朝的。”郭曉剛告訴記者。據傳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當過乞丐,可能為了憐憫乞丐,要求天下所有的房屋都設有屋檐,為人提供一個遮風避雨之處,而之后清朝的房屋不再設有屋檐,因此西官宅中明清兩種風格的建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
整個西官宅的中心是一座三層全石質結構的碉樓,這座碉樓建造在凸起的石臺上,據傳是小姐的繡樓。進入繡樓,一層僅有兩個十幾寸大小的石窗,光線不足,十分昏暗。郭曉剛告訴記者,這一是為了防止有人破窗進出,二是一旦有兵禍,可確保繡樓不被投入火把。
繡樓的二層、三層由近乎直上直下的木梯連接,閣樓里是清朝時期鋪設的木質地板,雖然有些起伏,但仍堅固耐用。透過三層的木質推窗,可以環顧整個西官宅。
“據說從明朝永樂年間起,凡是從郟縣路過或到郟縣上任的官員都要來此拜見,西官宅并非張崇一人所修,而是數百年逐漸擴大發展而來。”郭曉剛說。西官宅北門兩側的數十個拴馬石,以及門前寬闊的道路可以讓人聯想到當年門庭若市的景象。據說,當年西官宅的花園和下人住處就占地約20畝。
與西官宅一路之隔的是提督府,此宅為明朝隆慶年間九門提督張樂舜的府院,原是五進院,后有花園,有房間110多間。如今僅二、三進院主體完好。
“這原本是7層臺階,由于洪水以及人為原因被掩埋2層。”郭曉剛告訴記者,皇家講究九最大,因為九門提督相當于京城的衛戍司令,因此皇帝準許提督府的臺階設為七階。在提督府三進院前一丈長的條石被稱為丈石,不僅提督府有,西官宅也有,它是主人身份的象征,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具體反映。
“俺家有丈石,你家有啥丈石?”是當地人們攀比中經常說的話,丈石經過長期的演變,漸漸變成“仗勢”,也就多了“仗勢欺人”這個詞匯。而在張崇之后出現的富戶張青,為了在“北義和”設置丈石,也自稱張崇后人。可能是由于心虛,擔心僭越,“北義和”張青宅門前的柱子并不在丈石兩側,而是專門錯出數尺。
“雖然三進院的主要房間僅相當于主人的小客廳,但也是‘金磚鋪地’。”郭曉剛說,“金磚鋪地”并非使用真正的黃金,而是一種帶有金色點狀的小條石。而此種條石也僅在河北某地出產,是皇帝欽賜的石材。
出土的漢石刻證明了諸葛亮曾到訪張店
“這種帶花紋的青磚是標準的漢磚。”郭曉剛指著墻邊不起眼的磚頭對記者說。不僅在西官宅中,整個張店村中這種磚也比比皆是。
1972年,張店原古寨西墻外曾發掘了一座規模較大的漢墓,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和陶器。自墓址向西南百米左右的地段內,近幾年曾多次出土石器時代的石斧、石椎,戰國時期的彩陶、青銅器,漢代的筒磚、漢磚、畫像石等文物。直到現在還偶有農民在田間地頭、門前墻下發現古物。
而最為轟動的是2006年2月13日,村民張振洋在原古寨小南門內廢墟中發現了一塊紅石石刻。據了解,此紅石是該村村民楊侖2003年從自家房基中挖出來的。后經清理發現這是一塊106厘米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的紅條石,上有漢隸六行共五十七個字:
“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帥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如果這是真的,它應該就是諸葛亮于建安六年春探訪留侯宗祠,瞻仰張良像后寫下的一則游記。”張振洋說,文中有規誡世人,勸勉自己之意,而且刻在碑石上,屬于箴銘類文體。書體為漢隸,所以稱其為“漢代石刻”或張店“漢石刻”。
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李口鄉準備以張店村的子房廟、留侯祠、明清提督府等十多處人文景觀,和張寨山、鏵角山等自然景觀為基礎,打造“西漢留侯張良故里”旅游景點,希望成為人們拜謁先賢、游樂休閑的好去處。(本報記者王孟鶴/文 郭曉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