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的母親河——汝河
制圖郭莉培
引子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
汝州文廟內,新葉嫩綠,新花嬌艷,襯托得老建筑滄桑厚重,更具時間縱深感,讓人聯想到唐代汝州詩人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文廟過去是祭祀孔子的所在,也是古代教育機構,如今是汝州博物館,收藏著汝州過往的遺跡。流連其中,置身于汝州幾千年文明的河流,我們很意外,也不由自主心生贊嘆:一個縣級市的文化成就,竟然如此卓然不凡!
文廟藏品中,廣為稱道的是汝州“三寶”:汝瓷、汝帖、汝石。“三寶”每一樣都光芒閃爍,汝瓷寧靜素雅、溫潤柔和、古樸典雅,交織著柔美感和歷史感;汝帖鐫刻先秦以至隋唐名家書法精品,或大氣磅礴,或瀟灑俊逸,或灑脫不羈,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汝石又名梅花玉,如墨的石面上,赤、橙、黃、綠、青、藍、紫諸色構成梅花圖案,妙趣天成,“石不能言最可人”。
不過,汝州文廟最讓記者驚訝的,還不是“汝州三寶”,而是汝州出土的一系列文物: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缭綌登甑奈奈镎淦逢惲性谝黄穑瑯嫵赏暾麩o缺的古代文明鏈條,讓人始信著名作家曲令敏所言不虛:“汝州文化積淀厚不可測!”而在汝州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最為學術界矚目的是鸛魚石斧彩陶。
“鸛魚石斧圖”光耀汝州
河岸臺地蘊藏遠古奧秘
鸛魚石斧彩陶缸發現于汝州市紙坊鄉閻村。這件震驚天下的文物,出土后卻沉寂一年之久。
1979年農歷正月初八,紙坊公社文化站的文化干事李建安到集市買菜,偶然聽到一個信息:閻村蘋果地發現大量紅陶片。出于高度的責任心,李建安不顧正當過年,也不顧天寒地凍,當即前往調查。
不料,那片蘋果地下面東西實在太多,一開挖就停不下手,他獨自一口氣挖了一天半,最后筋疲力盡,只得罷手。他一共挖出13個大小不一的陶缸,其中第12個是鸛魚石斧彩陶缸,其余皆無圖案。
李建安發掘出這批陶缸后,多次向縣里匯報,請求妥善安置?上菚r沒人當回事,在李建安簡陋的辦公室放了一年,這批陶缸才得以“入住”汝州文化館。
1980年正月十五燈節,時任鄭州文聯主席的張紹文回鄉賞燈,在文化館偶然見到彩陶缸,大為吃驚,認為“這幅原始繪畫,是一件稀有的杰作”。“那自然生動,無趣無窮的藝術形象,無疑應列入‘神器’中去。”張紹文撰文推介,彩陶缸始為外界知曉,不久被“急調”到河南省博物館,隨后又被國家博物館“挖”走。
出土彩陶缸的蘋果地也受到重視。這是一片臺地,緊挨汝河支流黃澗河,后來的考古調查工作表明,這里是一處仰韶文化遺址,有著深厚的文化層,出土了更多的陶罐和石斧、石鏟、骨針。遺址面積達25000平方米,分布有居住區、墓葬區和手工業制作區。
諸多遺址承載華夏文明
在閻村遺址發現前后,一批古代文化遺址在汝州被發現。張灣遺址位于嚴子河畔,北距汝州市區25公里,屬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00萬年,出土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并發現了牛、豬、獵狗等動物化石。
中山寨遺址位于市區東7公里,靠近汝河,包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內容,出土大量紅、黑、彩陶片和石器。
煤山遺址位于汝州市城區、洗耳河西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遺存,同時兼存二里頭文化。而李樓遺址則自新石器時代延續到夏商時代。
如此多的遺址表明,汝州古代文明輝煌燦爛,非同凡響。其原因有二,一是這里處于華夏文明核心區域,二是汝河的哺育。
汝州北為嵩山,南為伏牛山,汝河貫穿其間,形成寬闊的河谷盆地。廣闊的山地,層層疊疊的山巒收納雨水,匯流成泉、成溪、成河,吮山而下,在汝州境內形成1304條溝溪,造成了一方物產豐茂的沃土。
“這里的展品,除一件是仿制的,其余都是真品。”進入汝州文廟文物精品展示廳,講解員輕聲向我們說道。
緩移腳步,凝視展品,我們很快感覺到,這輕輕一句話,有著重重的分量。
展廳面積不大,有200多平方米,展品卻極豐富,或銳利或敦實的舊石器,閃爍著早期汝州人智慧的光芒,石磨盤、石斧等新石器,則讓人驚嘆古汝州人的心靈手巧和超強毅力。商周青銅劍、青銅斧,至今看上去仍堅硬而鋒利,顯然,青銅時代到來的時候,汝州文化仍十分發達。
汝州文化學者彭忠彥對這個展廳很熟悉,他對其余展品都沒多做介紹,唯獨在一件彩陶缸前停住腳步,鄭重向我們說道:“這就是展廳唯一的復制品——‘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缸上是一幅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彩陶畫。真品在國家博物館,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
這個彩陶缸是5000多年前汝州人的杰作。陶缸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彩陶畫約占缸體面積一半,畫著一只體形碩大的鸛鳥,圓眸、長喙,頭高昂著,兩腿直撐地面,身軀稍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魚,面對豎立的石斧。那石斧裝飾精美,上有孔眼、符號,用繩子緊纏在木柄上。整幅畫面線條流暢,古樸簡潔,既逼真又傳神。
這幅來自遠古的圖畫在表達著什么?彭忠彥先生說,斧鉞在中國古代一向是權力的象征,彩陶罐是二次葬具,畫石斧顯然蘊含著某種神圣的信息。自發現以后,學術界就以濃厚的興趣探討、解釋、爭論,形成多種多樣的觀點,而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的觀點最具代表性:
“這兩種動物(鸛和魚)應該都是氏族的圖騰,白鸛是死者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鰱魚則是敵對聯盟中支配氏族的圖騰,這位酋長高舉那作為權力標志的大石斧,率領白鸛氏族和本聯盟的人民,同鰱魚氏族進行殊死的戰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彩陶畫制作極為不易,在遠古極為罕見,擁有如此華美葬具的人,定當不同凡響,或許確如嚴文明所說,這是“一位建立聯盟有功的第一位酋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或許這幅畫的背后,蘊藏著一位蓋世英雄的傳奇往事。
說文解字
“汝州”二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前者是形聲字,后者是象形字。僅據字形結構,我們仿佛就能看到北汝河的水汩汩地流淌在汝州大地上,養育著這里的人們。
“汝”字,從水女聲,古今形體變化不大,只是古文字中或左形右聲,或右形左聲,自小篆時就固定為左形右聲了。“汝”字本義是指水名——汝河。甲骨文中有名字叫做“汝”的婦女向商王朝貢獻龜甲的記載,也有貞問她生育情況的記載。這名婦女有可能就是來自汝河之畔。
“州”字,像水中小塊陸地之形,其本義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據《說文》,水中可居的地方叫做州。《詩經·國風·周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后來“州”字借指地名或行政區劃名,而人們又專門造出從水州聲的“洲”字表示其本義。
汝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著名的汝瓷之都、曲劇故鄉,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這里地處淮河流域,北依嵩山,南靠伏牛,北汝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滋養著一代代汝河兒女。歷史上汝州曾有汝原縣、汝北郡、汝陰郡、和州等名稱,隋煬帝大業初始有“汝州”之名,眾多名字均指向一點,即此地之得名確與汝河有關。
解說專家:
齊航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學博士古文字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