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陵園四周置有墻垣,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形象逼真。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鐫刻“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是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關押在御史臺監獄時感嘆自己因詩獲罪,而用詩自救時給弟弟蘇轍寫的一首詩,詩曰:“是處青山可埋骨,佗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生為兄弟,又結來世未了因。”此詩寫出后托獄卒將詩送予其弟蘇轍,實乃想驚動皇上,以詩感動皇上。曹太后知道后,遂囑咐孫子神牲帝放東坡出獄,蘇東坡自救如愿,幸免一死。
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饗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眾多石碣。
寺內一東一西相對的鐘樓、鼓樓,是古人“晨鐘暮鼓”的真實寫照。出廣慶寺東便門,可至小峨嵋山頭,經過一條甬道,上有高4.2米的蘇軾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這條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觀,游客站在甬道離臺階十幾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腳,臺階上就會發出一種清脆悅耳的“蛙”鳴聲,被稱為“金蛙迎賓道”。我們都好奇得試了試“蛙鳴”,果然有回音。
在郟縣三蘇園導游的引導下,我們首先踏進廣慶寺,蒼勁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讓人眼前一亮。幽幽的古箏彈奏聲從竹林中傳出,如行云流水般輕撫著你的耳膜,古韻在院內縈繞。廣慶寺建筑風格獨特,最明顯的特征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據說,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廣慶寺寺小名氣大,與蘇東坡有著不解之緣,與三蘇墳有著密切的聯系。蘇東坡一生坎坷,與佛家來往密切。他一生多次過往此地,每次經過便折道廣慶寺與僧人敘談。到了晚年,東坡甚至給自己起了兩個佛號叫“行腳僧”和“苦行僧”。東坡死后,宋高宗為廣慶寺賜名,寺院僧人四時守護墳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蘇軾兄弟的祭日,都要為他們的亡靈超度、安魂。
史載公元1101年7月蘇軾暴病死于常州,時值炎夏,運送尸身諸多不變,于是將其暫時寄埋常州。第二年其弟蘇轍、子蘇過遵其遺囑,將其移葬于郟縣小峨眉山下。10年后的1112年,其弟蘇轍卒于潁昌(今許昌),其子孫也將蘇轍葬于此處,稱為二蘇墳。可謂兄友弟恭,高山流水。蘇轍的一支后人還長留茨芭守墳,這里就成了蘇氏家族墓地。其父蘇洵于1066年卒于京師,翌年葬于四川眉山縣,現眉山柳溝有蘇洵及程夫人合葬墓。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郟縣尹楊允拜謁蘇墳,見只有“二蘇”,便說:“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將蘇洵衣冠葬于兩公墓冢之間,始稱“三蘇墳”。三蘇終得一處。三蘇合于一處,想來他們不會寂寞,終于團聚在一起。三蘇在天堂里一定有詩文唱和,象他們在人間一樣互相照顧。三蘇墳墓為全國所獨有。全國其他地方作為東坡遺像的紀念地甚多,但三蘇墳墓紀念地僅此一處。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走進三蘇園景區,我忽然想起出自蘇軾的詞《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中的這一闕。進入十字路口,見一巨石,上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園。在這位大文豪的長眠之地、郟縣三蘇墳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紛紛來此瞻拜,留下了許多體裁不一、風格各異的碑刻題詠,與“三蘇”一起,組成了郟縣特有的人文旅游資源。已成為一處獨具魅力的旅游勝地,吸引國內外無數游人前來拜謁觀光。
三蘇園景區主要由東坡湖、廣慶寺、三蘇祠、三蘇生平事跡展館、東坡碑林、東坡中年布衣塑像、金娃迎賓道、蘇仲南夫婦墓、梁氏墓和三蘇陵園等景點組成。,總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9月,第四次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在這里召開。1999年,
成為省級旅游景區。2002年第十四次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大會亦在這里舉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蘇學專家云集三蘇園,盛況空前,使三蘇景區的知名度享譽海內外。2006年5月國務院又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陵園內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蔥蔥,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山風來襲,柏樹林中會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墳,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晝,遂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后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這是三蘇墳特有的現象。蘇墳院內古柏參天,向有墳院柏樹“長不直”、“數不準”之說。傳說三蘇德感草木,隨其心意所向,院內古柏樹干均向西南方向傾斜,遙望家鄉四川眉山縣,幾百年來被人們稱為“思鄉柏”。
穿過三蘇祠右側的一個小門,便來到了東坡碑林。東坡碑林是為紀念蘇東坡逝世900周年而建的,這里匯集了國內190多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這些書法家以各自擅長的書體,書寫蘇東坡的著名詩文136篇,其中最具創意的是“大江東去碑園”,這里有100位書法家以風格迥異的書體將東坡先生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書寫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東去的宏偉場面,洋洋大觀,氣勢恢弘。碑廊四周的石碑上,著名書法大家啟功、沈鵬、王學仲、劉炳森、歐陽中石等作品盡在其中。除了“大江東去碑園”外,這里還有書寫蘇軾作品的詩詞碑園、文賦碑園等,內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詩人的題字、題詞碑刻作品。我們站在碑廊下觀賞著書法大家的作品,流連忘返,心生贊嘆。
至此北行,路過蘇轍次子蘇仲南夫婦墓和梁氏墓,蘇仲南即蘇轍次子蘇適,其墓志銘蓋刻有“宋承議郎眉山蘇仲南墓志銘”,乃蘇軾次子蘇過所題。墓志銘是蘇適之兄蘇遲撰并書。志蓋大小大體一樣,系青石精磨細雕而成。
在門前兩排石羊、石馬、石虎和幾棵參天古柏的注目下,我們走進了翠柏掩映的三蘇陵園。門兩邊一副楹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昭示了后人對三蘇的崇高評價。
三蘇陵園四周置有墻垣,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形象逼真。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鐫刻“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是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關押在御史臺監獄時感嘆自己因詩獲罪,而用詩自救時給弟弟蘇轍寫的一首詩,詩曰:“是處青山可埋骨,佗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生為兄弟,又結來世未了因。”此詩寫出后托獄卒將詩送予其弟蘇轍,實乃想驚動皇上,以詩感動皇上。曹太后知道后,遂囑咐孫子神牲帝放東坡出獄,蘇東坡自救如愿,幸免一死。
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饗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眾多石碣。
三蘇陵園內三座墳冢由東北向西南一字排開,東北第一墓為蘇軾墓,中間為蘇洵衣冠冢,西南為蘇轍墓。據導游介紹,蘇老泉供桌上的香爐石被視為“摸福石”,當地一首順口溜這樣說:“站立祭壇閉雙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誰能摸住香爐石,萬事如意盡是福。”傳說有古代一些學子上京趕考路過此地,總要來此摸一摸,沾點兒三蘇的靈氣。
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個墓冢,為蘇軾六公子墓。園內有古柏588株,多為明清時所值,枝繁葉茂,蒼翠挺拔。
三蘇陵園內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蔥蔥,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山風來襲,柏樹林中會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墳,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晝,遂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后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這是三蘇墳特有的現象。蘇墳院內古柏參天,向有墳院柏樹“長不直”、“數不準”之說。傳說三蘇德感草木,隨其心意所向,院內古柏樹干均向西南方向傾斜,遙望家鄉四川眉山縣,幾百年來被人們稱為“思鄉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