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平頂山

謁三蘇墓

2015/12/23 16:22:17 點擊數: 【字體:


    三蘇者,蘇洵、蘇軾、蘇轍也。
 
    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占三人,是名副其實的文學三父子。
 
誠然,有文學三父子之稱的還有一例,就是曹氏父子。不是有意貶低,他們的文學成就不足以與蘇氏父子相提并論。三人中曹丕的文學成就稍差一些,不要說一般人,即便文學系畢業的高材生,恐怕也沒有幾人讀過曹丕的作品。竊以為,如若曹操沒有政治、軍事上的卓越成就,曹丕沒有當過皇帝,他們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知道三蘇的人也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四川峨眉,如若問,三蘇死后埋葬在哪里,恐怕沒有幾人能回答出來。如果告訴你,三蘇埋葬在河南郟縣,肯定驚得目瞪口呆。郟縣是河南不出名的小縣城,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出過叫得響亮的人物,在名城如云的中國,名不見經傳,提起縣名,聽說過的人微乎其微。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把“郟”與“陜”放在一起,不少人會犯糊涂,分辨不清。再說了,郟縣距峨眉三千里之遙,兩城市之間幾乎沒有可比性,郟縣不是三蘇的出生地,不是祖居地,也不是去世地,為什么他們沒有歸葬故鄉,葉落歸根,而葬在三千里之外的異鄉呢?幾乎每個第一次聽說三蘇葬在郟縣的人,都會持懷疑態度。事實上,從古到今,懷疑的聲音就沒有中斷過。
 
    和大家一樣,最早聽說三蘇墳在郟縣的時候,我也不相信。八十年代末,乘車從去洛陽,看見路邊有座古建筑,匾額上寫著“三蘇墳”,不知何意,問同車旅客,回答是蘇氏父子的墳墓。對于這樣的回答,我不屑一顧,暗暗嘲笑,肯定是當地領導搞的人造景點,政績工程。孰料,經過學者們嚴密論證,以大量史實材料和出土材料為依據,解決了幾百年的困惑,這里確實埋葬著蘇軾蘇轍和他們的后代。
    郟縣離我所居住的城市不遠,僅三百多里,我喜歡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對蘇氏父子崇拜有加,不去拜謁近在咫尺的三蘇墳,實在說不過去。
 
    兔年夏天,終于抽出時間,去了卻心愿了。
 
    在中國,稍有名氣的景點,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題詠、手跡,且不乏名家佳作,文人墨客喜歡借景抒情,發一番感慨;名勝古跡需要借名人題詠提高知名度,提升品位,擴大影響;后人喜歡追尋名人足跡,崇尚風雅,顯示文化品味。三蘇是成就非凡的文學家,瞻仰陵墓者不乏文化名家、大家,故而,三蘇墳的題詠琳瑯滿目,佳作眾多,堪稱一道亮麗風景。
 
    千古風流
 
    三蘇園門口,三座門樓巍然聳立,高大,雄偉,門前是寬闊的平地,更將門樓襯托得突兀,如巍峨聳立的高山,讓人聯想到蘇氏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在燦爛的文化長廊中,在群星閃爍的文學殿堂中,蘇氏父子的文學成就舉世公認,有目共睹,這三座門樓正代表著他們在文學史上筑起的三座高峰。三座門樓大小不一,中間的更高大,兩邊的稍遜一籌。有人說,三座門樓喻意蘇氏父子三人,有人說中間的應該代表蘇老泉,兩邊代表他的兩個兒子;也有人說,中間門樓喻意為蘇東坡,三人中,蘇軾的藝術成就最高,最受后世人推崇;還有人說,沒有過多喻意,不過是古代建筑形式之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果真有喻意的話,我更贊成第二種說法。
 
    華夏五千年,涌現過無數藝術家,但要挑選最全面最優秀最了不起的藝術家,非蘇東坡莫屬。他是罕見的奇才,是公認的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文章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為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繪畫方面,奠定了“文人畫”的理論基礎,在繪畫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在多個領域達到領先高度。在陽春白雪里,他獨領風騷;在下里巴人中,他享有盛名,我們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的發明,直到今天,仍然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在民間,蘇東坡與蘇小妹的典故廣為流傳;蘇門四學士的文人雅事傳頌千古;兩次在杭州為官,留下的傳說蔚為大觀,至今仍然口口相傳,津津樂道,為茶余飯后增添不少樂趣。
 
    氣高天下
 
    蘇氏父子取得的偉大成就,后人望塵莫及。不要說父子三人同時登上文學巔峰的殿堂,就是能望其項背者,也足以令整個家族驕傲,令父老鄉親炫耀。
 
    走進陵園大門,綠色盎然,微風習習,幽雅靜寂,靜得神秘,靜得幽深,從喧囂的世界突然墮入寂靜的環境,身子已經置身其中了,思想還在塵世里徜徉,嘈雜的聲響在耳畔聒噪,紛亂的畫面在眼前晃動,努力使自己鎮靜下來,搜尋記憶中的三蘇作品,難以集中精力,腦海一片空白。在綠色中徜徉一段,在寂靜中默想許久,思想的野馬才收回來。
 
    視線所及,樹木茂盛,草叢稠密,林間小路被青草覆蓋,時隱時現,時通時斷,看來,三蘇園的游客并不多。朝遠處張望,視線被綠色彈了回來,努力了幾次,沒有效果,無邊的綠障把目光限制在身邊,看不見前面,也看不見后面。我有些懊惱了,不情愿地把視線收回來。索性坐下來,閉上眼睛,希冀聽見啾啾的鳥鳴,嘰嘰的蟲語,微微的風聲。什么也沒聽到,只有軀體里血液流淌的轟轟聲,靜,太靜了,靜得瘆人。過了很久,睜開眼睛,看看四周,還是我自己。也許,這樣的環境更適合三蘇父子吧。文人喜靜,只有靜才能吟出好詩,作出好文,才能悟出深刻的道理,三蘇父子生前喜歡靜,身后也喜歡靜,在幽靜的環境里,父子三人吟詩作文,談論學問,自得其樂。喧鬧是世俗的浮躁,與蘇氏父子無關。
 
    細想,游人少才合乎情理,三蘇父子的魅力不是多數人所能領悟的,游客少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三蘇陵園熱熱鬧鬧,吵吵嚷嚷,他們就成了明星名人,匆匆過客,就不會流傳千古,也不會被另外一些人膜拜。世界需要通俗,也需要高雅。通俗是月月開花的月月紅,高雅是雪野綻放的臘梅,通俗不可少,高雅也不可少,各具情趣。
 
    驀然,綠葉叢中閃現一抹白色,急切地想看個究竟,又被綠色掩映了。繼續移動腳步,白色露出了端倪,是雕像。從曲曲折折的綠色里穿行出來,方才看清楚,是蘇東坡的雕像,十幾米高,手握書卷,凝望前方,神情郁悒,似有所思。天才是孤獨的,蘇東坡乃曠世奇才,更孤獨,因為才高,遭致凡夫俗子的妒忌、陷害、誹謗,仕途坎坷,經歷曲折,滿肚子委曲,滿腔怨言無人訴說,只好以讀書尋求超脫,以賦詩作文減輕苦楚,以精神快樂麻痹現實的傷痛,創作出一篇篇經典之作,樹起了一座座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蘇東坡的曲折遭遇,坎坷仕途,復雜心路歷程,對他來說,是災難,是痛苦,是寂寞,是孤獨;對后世來說,是幸事。如果蘇東坡官場得意,生活安逸,人生道路順暢,或許不會向世人呈獻豐富而高雅的精神大餐。縱觀幾千年文學史,凡創造出偉大作品的作者,無不有著曲折坎坷的遭遇,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杜甫、辛棄疾、陸游、曹雪芹等等,無不詮釋著此理。那些仕途順利、生活富足者,很難創造出經典作品,縱使當時流行一時,也不過是過眼煙云,作品比本人的壽命更短暫。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東坡的坎坷人生成就了他,也為后人提供了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的精神食糧。只是,蘇東坡一生都被煩惱所纏繞,一生都在遭人忌妒,一生都在顛沛流離,太委曲他了,太讓人憐憫了,想起來不寒而栗。
 
    三蘇墳 
 
    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兩峨眉。
 
    告別蘇東坡雕像,向前走,前面有座門樓,不高不大,若非古代建筑式樣,和普通農舍沒什么兩樣。回頭望望走過的路,再看看腳下的柏油路,忽然明白了,這是原來的的三蘇墳大門,數年前看到的三蘇墳古建筑就是此處,剛才穿過的巍峨門樓,為近年來建造。我想,如果三蘇父子地下有知,看到他們死后幾百年,陵園大規模擴建,占地幾百畝,必定心生不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陵園不在大,有內涵則有魅力,有人虔誠拜謁。三蘇父子的名氣夠大了,穿過近千年塵埃而沒有湮滅,足以證實其魅力,他們的不朽不依賴于陵園的鋪張揚厲,不朽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注腳,比墳墓的生命力更長久,傳世更久遠。陵園再大再奢華,總有雨打風吹去的時候,而作品則隨著時間流逝,放射的光芒越來越耀眼,越來越鮮亮,因為,他們創造的奇跡,永遠不會被復制。
 
    小門樓門楣題寫三個字:“三蘇墳”, 不大,不張揚,樸實,穩固,是大書法家啟功先生的手跡。書法大家為文章大家題寫匾額,不枉書法家的名聲;陵園由幾百年后的書法泰斗題寫匾額,增輝添色,三蘇父子若地下有知,也會倍感欣慰。
 
    浩然正氣
 
    道德文章千秋頌,才華氣節百世尊。
 
    三蘇父子以文才聞名天下,他們不是富豪,沒有太多的金錢修建豪華墓園,大興土木也非他們趣味所在,尋求一個安靜的棲身之地,就心滿意足了。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走,一生功過任由后世評說。
 
    神道不寬,如鄉間路,兩邊有三對石獸,石馬,石羊,另有一對,一損壞一丟失,看不出模樣,還有一對翁仲,皆矮小,不及皇帝陵石獸的一半大。柏樹倒高大挺拔,歷經近千年風雨,生機盎然,流綠溢翠。
 
    或許是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旅游事業,聽起來光明堂皇,叫了九百多年的“三蘇墳”,現在改名叫“三蘇園”了,一字之差,反映出思想之別,風俗差異。
 
    青山玉瘞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來拜謁三蘇父子的人,幾乎都存有疑問:蘇氏父子是四川峨眉人,為什么沒有葉落歸根,埋葬于家鄉,而選擇與他們沒有關系的郟縣作為終老之地呢?
 
    還得從蘇東坡說起。他一生宦海沉浮,幾度謫遷,足跡遍及山南海北,兩次回四川理喪、任陜西鳳翔簽判,幾次經過郟縣,游覽嵩山南麓小山,看到這里與家鄉峨眉山相似,將這里命名為小峨眉,萌生了歸葬此處之意。小峨眉不但“形勝類其鄉”,而且離京師開封較近,其兄弟子孫亦多在附近居住、為官,便于他們將來歸葬和祭奠。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弟弟,蘇轍欣然贊同哥哥的意見。
 
    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東坡病逝于常州。臨終前,曾經給蘇轍寫信,“葬我于嵩山下”。蘇東坡毅然拋棄了他熱愛的山水,放棄了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選中小峨眉為葬身地,應該說,需要勇氣和決心。次年,蘇轍和蘇東坡幼子蘇過遵從遺命,將他遷葬于小峨眉。
 
    青山有幸埋名家,從此,嵩山南麓這片默默無聞的小山坡,因為蘇東坡的長眠,流傳千古,載入史冊,與秀甲天下的四川峨眉山稱兄道弟了,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圣地,在人文景觀中成為獨特風景。
 
    11年后,蘇轍去世,也葬在這里。生前,兄弟倆手足情深,相互愛賞,詩歌唱和更為千古奇觀。兄弟唱和始于嘉祐四年,同舟出蜀,終于建中靖國元年,持續時間長達43年,篇篇都稱得上精品佳作,其兄弟之情深,持續之長久,情趣之高雅,內容之豐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雖然兄弟怡怡,卻各自忙于政務,為生活奔波,匆匆忙忙,聚少離多,思念之情伴隨終生。蘇轍去世后,與兄長蘇軾葬在一起,了卻了思念之苦,長相廝守,再也不分離了。
 
    蘇軾蘇轍埋葬在小峨眉后,被稱為二蘇墳。后來,蘇東坡的兒子蘇過和蘇轍的兒子蘇適也葬在這里,成為蘇家墳地。附近的村莊更名為蘇墳村,直到今天仍沿用此名。可見,百姓對蘇家人多么熱愛。
 
    到了元代,郟縣縣尹楊允拜謁蘇軾蘇轍兄弟,認為兄弟倆皆出于父親蘇洵先生,蘇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數千里,在陰間里往來不方便,于是,就在兩座墳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至此,這里改稱為“三蘇墳”。

    千秋景仰

    大山名川存千古英靈之氣,皇天后土知一生忠義之心。
 
    蘇氏父子從巴山蜀水走出來,飽覽大好河山,寫出了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父子三人不只文章光照千古,也是一心為民的好官,名列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就是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府時,帶領百姓疏浚河道,為群眾辦的一件實事,好事。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這段長堤命名為“蘇堤”。心系百姓的人,百姓忘不了他;禍國殃民的人,百姓也忘不了他,只是,記住的方式不一樣,比如秦檜,比如萬俟卨。
 
    蘇園聽雨
 
    拜謁蘇墳對我來說,幾乎是朝圣般虔誠,每個角落都走到了,每個細節都看到了,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往蘇墳踱。穿過景仰堂,來到墓園,遠遠地望見三座墳,我沒有急于走過去,呆呆地立在那里遐想。這里更寂靜,沒有人語,沒有喧鬧,偶爾傳來幾聲鳥鳴,清脆,響亮,樂耳。空氣濕潤,夾雜著柏樹的芳香,沁入心脾,濕潤和芳香如溫柔的小手,將躁熱的胸部撫慰得熨帖,平坦,舒適。
 
    緩步向墳墓走過去,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分居左右,墓碑上分別鐫刻:“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碑前分別設立供桌、石蠟臺、石香爐,香煙裊裊。
 
    墓園里柏樹成林,據說有600余棵,多為明清所植,郁郁蔥蔥,蒼翠挺拔,細者大腿粗,粗者一摟細。墓園里柏樹極為奇特,皆向西南方傾斜,好似眺望故鄉。據說,蘇氏兄弟埋葬在這里后,非常思念故鄉,柏樹頗具靈性,作斜身眺望狀,當地百姓稱之為“思鄉柏”,是為奇觀。
 
    外面酷熱難耐,墓園陰涼如秋,舒爽。
 
    “蘇園聽雨”為郟縣古八景之一。雨天,最好是落雨的夜晚,雨滴落在稠密的柏樹上,淅淅瀝瀝,嘀嘀嗒嗒,如柏樹對話,如蘇氏父子談詩論文,探討學問,如琴聲琤琤,如笛聲悠悠,那是天籟之音,神仙之樂,聞之,三月不知肉味,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惜,今天沒有雨,近幾天也沒有雨。
 
    浩然正氣
 
    道德文章千秋頌,才華氣節百世尊。
 
    出了墓園,循路至三蘇祠。祠內有全國唯一的元代三蘇塑像,保存完好。蘇洵端坐于中間,蘇軾蘇轍分坐于左右。據介紹,“文革”期間,三蘇祠曾經改為學校,要砸碎塑像,一位老師不忍心幾百年的寶貝毀于一旦,便想出奇招,在塑像前砌一道墻,貼上毛主席像,躲過一劫。
 
    這位老師保存下來的不僅僅是蘇氏父子的塑像,更是對他們的敬仰,對他們的熱愛。蘇氏父子不是郟縣人,但深受郟縣人愛戴,生了根,發了芽,長成了參天大樹。百姓視他們為鄉賢鄉親,視他們為榮耀,像對待自己的先祖一樣,容不得任何人對他們的玷污。
 
    塑像前放置三只座墊,磨得光光的,可以看出,不少人跪下磕過頭。仰視片刻,我屈身跪下,恭恭敬敬地磕頭,表達崇敬之情。
 
    驚濤拍岸
 
    三蘇祠東邊是碑林,共有三百多塊石碑,匯集了啟功、沈鵬、歐陽中石等當代190多位書法家,書寫蘇東坡的詩文作品136篇。值得一提的是大江東去碑園,由一百位書法家書寫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用真、草、隸、篆、行不同書體書寫,或豪放,或細膩,或粗獷,或靈動,或古雅,或精致,或拙樸,姿態紛呈,蔚為壯觀,成為東坡碑林一大亮點。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的手書,被鐫刻在顯著位置,占據一面墻,為游客必看之處。
 
    游覽三蘇園,仿佛進行了一次文化之旅,與仰慕已久的文學大師對話,凈化了心靈,受益匪淺。(作者:陳傳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