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了虢國。這段歷史,以“假虞滅虢”和“唇亡齒寒”這兩個著名的典故而流傳于世,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也成為今人如何處理好鄰里之間關(guān)系的鑒古之道。但是,晉國為什么要滅虢國呢?筆者從《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中,來尋覓其中的冤怨關(guān)系。
■ 晉國禍起蕭墻 虢國奉命討伐
據(jù)《史記·晉世家》記載:“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9年),獻公曰:''始吾先君莊伯、武公之誅晉亂,而虢常助晉伐我,又匿晉亡公子,果為亂。弗誅,后遺子孫憂。''乃使荀息以屈產(chǎn)之乘假道于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陽以歸。”晉獻公要滅虢國,就是因為雙方的三次恩怨。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18年的晉昭侯時期,當時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昭侯把亡父晉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到曲沃。曲沃城比翼城大。成師被封在曲沃,稱為桓叔。到了晉孝侯八年(公元前732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兒子蟮承襲桓叔即位,是為曲沃莊伯。晉孝侯死后,其子郄為國君,這就是晉鄂侯。鄂侯于公元前718年去世,這時,曲沃的莊伯認為奪權(quán)的機會來了,便興兵討伐晉都翼城。當時,晉國只是東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因為發(fā)生內(nèi)亂,周平王便派位于晉國南部且兵力較強的虢國虢公率兵討伐曲沃莊伯。莊伯因自知理虧,且勢力不及虢國,便退回到了曲沃。
第二次是發(fā)生在晉小子侯四年(公元前706年),當時晉國都城仍在翼城。曲沃的莊伯死后,其子稱即位,史稱曲沃武公。晉小子侯元年(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指使韓萬殺死了被陘廷人在戰(zhàn)爭中俘獲的晉哀侯(晉小子侯之父)。于是,曲沃越發(fā)強大,晉國對它無可奈何。晉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把晉小子侯引誘到曲沃,并殺死了他。周桓王得知晉國又發(fā)生了內(nèi)亂,便派虢國的虢仲率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見此,又退兵曲沃死守。在這場動亂之后的晉侯緡二十八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又討伐晉國,殺死了緡,并用晉國的寶物賄賂周釐王,曲沃武公因此當上了晉國國君,并名正言順地改名號為晉武公。這個事件在晉國歷史上叫“曲沃代晉”,晉國也從東周王朝的侯國變成了公國。
第三次是在晉獻公八年(公元前670年)。當時,晉武公已去世,其子詭諸即位,稱晉獻公。據(jù)《史記·晉世家》記載:“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由此可知,這一次,是因為虢國藏匿保護了被晉獻公趕殺的諸公子,引起了晉國的不滿。晉獻公十年(公元前668年),晉獻公欲討伐虢國,晉國大臣士蒍認為時機不到,勸晉獻公“且待其亂”( 《史記·晉世家》)。而這一次,虢國討伐晉國沒有成功,晉國欲討伐虢國則沒有成行。但是,兩國的結(jié)冤越來越深了。
■ 虞國貪財失國 晉國三伐虢國
從《史記》中可知,晉國討伐虢國也有三次。
第一次,就是前面所說的晉獻公八年時,因為虢國藏匿保護了晉國要誅殺的諸公子,引起了晉國的仇恨。晉獻公要討伐虢國,由于大臣士蒍的勸說而沒有興兵。
第二次事件,上面引用的《史記·晉世家》中已有所述:晉獻公十九年,欲報歷史上與虢國結(jié)下的三次仇恨,也為了殺盡被他趕殺并躲藏在虢國的諸公子,用屈地(晉邑名,在今山西省吉縣東北)出產(chǎn)的好馬賄賂了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國君,借道虞國,攻下了位于黃河北岸的虢國的一處小城——下陽。
第三次,發(fā)生在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另一說法為公元前656年。《左傳·僖公二年》中說:“晉荀息請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是晉國的大使,這一次,他又向晉獻公提出了借道虞國滅虢的主意。不同的是,這次不僅向虞國賄賂了屈地出產(chǎn)的良馬,還有垂棘(在今山西曲沃東北)出產(chǎn)的玉璧。虞國大臣宮之奇向國君建議不要借道給晉國,并比喻說:“虞之與虢,唇之與齒,唇亡則齒寒。”(《史記·晉世家》)但是,虞國國君不聽勸告,答應借道給晉國。宮之奇一氣之下,帶領全家離開了虞國。晉國順利地滅掉了虢國都城上陽(在今三門峽李家窯村附近),并在回國途中,順道滅了虞國,又帶走了當時賄賂虞國的良馬和玉璧。這一次,終于使虢國消亡了。
■ 歷史公案難評 千古遺訓可鑒
對于晉國和虢國在歷史上發(fā)生的這段公案,如何評價誰是誰非,恐怕是一件難有公論之事。首先,晉國內(nèi)亂,虢國奉命討伐,應該說,虢國奉命出兵何錯之有?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王權(quán)名存實亡,諸侯群起,爭權(quán)恃霸。即使是虢國代天子討伐晉國,對晉國來說,與虢國結(jié)下私怨也是在所難免。至于晉國討伐虢國,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報虢國多次奉命討伐晉國和藏匿前晉國諸公子之仇,但其真正的目的恐怕不止于此。晉國從曲沃桓叔、莊伯和晉武公時期,就覬覦晉國的諸侯國王權(quán),并借故弒殺晉國的多名國君。到了晉武公時期,其野心膨脹,不僅包攬了晉國大權(quán),而且賄賂天子,由侯國升格為公國。到了晉獻公時期,隨著其勢力越來越強大,他不滿足于晉國“偏侯也,其土也小”的現(xiàn)狀,決心要“繼文紹武”,與諸侯爭雄,建立強大的晉國。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說:“晉始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课、獻以下,兼國多矣!”為此,晉國先后滅掉了包括虢國在內(nèi)的霍國、虞國、冀國、黎國、郇國、董國、韓國、芮國、魏國、耿國、賈國、楊國等20多個國家。到晉獻公死時,其國土面積除了已擴展到今山西境內(nèi)的臨汾、運城兩地區(qū)外,南到今黃河以南的秦嶺山脈,東到今河南省西部的澠池一帶,西達今陜西華陰、大荔、澄城一帶。由此來看,滅掉與自己邊境較近,且世代有仇的虢國,自然就在晉國的“情理”之中了。也就是說,晉國滅掉虢國的根本原因,是其擴土開疆的野心所在。倒是其中的虞國,其國君貪圖小利,鼠目寸光,不聽勸告,最后導致了唇亡齒寒、貪財失國的可悲下場,令其遺笑后世,又促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