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的民間刺繡中,以豫西地區靈寶的民間刺繡最為突出。
靈寶刺繡俗稱“扎花”,工藝淵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的虢國宮庭,就能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史稱虢繡。到了宋朝,虢繡技藝達到極高的水平,并走出宮庭進入農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珍貴遺產。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并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靈寶民間刺繡繼承了刺繡的傳統技法.代表性的針法有“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
靈寶的民間刺繡與當地的民俗關系極為密切,充分表現出豫西一帶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征。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征。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并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靈寶民間刺繡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2年,靈寶刺繡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