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朝萬歷年間一個初冬的上午,神宗朱翊鈞喜擺御宴,大會群臣。席上那山珍海味,佳釀美饌不待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席間一個玉碟中盛著鮮澄澄透亮亮的烘柿子。只因老百姓們吃慣了它,以為并不稀罕,便沒給皇帝進貢過。而神宗皇帝自幼生在宮廷,什么人參鹿茸,猴頭燕窩,司空見慣。今日不知誰人獻此烘柿子,真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君臣矚目,饞涎欲滴。且不說皇帝喜歡,那些沒吃過柿子的大臣高興,就連那些吃過柿子然善于阿諛奉承之臣也借題發揮,極力盛贊。
說話間,只見君臣就座,銀箸輕動。過了片刻,只聽神宗皇帝興高采烈地喊道:“眾愛卿,目下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朕念爾等憂國慮民,勞苦功高,特備此宴,君臣同樂。席上那碟烘柿子,實乃稀世之物,爾等蘸品其味,聊慰平生。”言罷,首先捅破柿皮,嘗了一口,稱道:“味實美極!”于是,諸臣挨次近前,用筷頭蘸一點嘗嘗,細品其味,贊不絕口。
卻說滿朝文武,俱已嘗遍,其間一位大臣則紋絲不動。神宗感到奇怪,問道:“李愛卿,緣何不嘗?”你知道這李愛卿是甚人?此人名叫李炳,字恒橋,乃盧氏人也。明萬歷丙子科中舉,癸未科中進士,初任江南當涂知縣,做過右副都御使等官,現在朝中任大理寺卿。此人為官清正,憂國憂民,是朝中有名的清官。他此刻目睹君臣品柿圖,想著饑民餒餓樣,思量佞臣蔽明主,不覺怒氣滿胸膛。神宗問他,他也不假思索,脫口說道:“柿子乃民間之凡物,微臣鄉里,柿子遍野,連豬狗也不以為奇。”圣上聽罷,龍顏頓現惱怒之色,于是,一場盛宴,不歡而散。
再說神宗罷宴后,早有那班奸佞之臣進讒言道:“李都堂目無圣上,出言不遜,侮辱明主,罪當不赦。”神宗被佞臣一撩撥,更是氣上加氣,于是不顧賢臣勸阻,頒旨一道,將李炳梟首示眾,把其家屬逐回鄉里。
李炳雖無子嗣,膝下卻有一女。此女名叫李蘭,年方二八,生得娉娉婷婷,不但模樣俊俏,而且詩書文墨,皆拿得起放得下。她得知父親被殺原因后,想道:“我幼年在家鄉時,親眼見柿子極多,豬狗不以為奇嘛。父親不過是不講方式地說了句實話,哪夠得上殺頭之罪呢?”于是上書皇上,為父伸冤。
神宗皇帝展書細看,但見此女說得句句在理,而且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父女天倫之情。遂細想李愛卿生前之功,用刑前諸賢臣的勸阻,方才有了悔悟之心。于是派人親赴盧氏山區,查明此地果是柿子極多,村皆有之,至此,他才明白自己所信讒言,錯斬了忠臣。
為了嘉獎李炳的性爽直言和其女的孝順,神宗頒旨,將李炳的尸體運回盧氏厚葬之?墒抢钐m卻要求歸還父親的頭顱。這下神宗作了難,詢問諸位大臣,大臣們也只是面面相覷,無言以對。最后神宗說給李愛卿鑄金頭一個,以嘉其忠直。李蘭哭訴道:“金頭、銀頭,都不如我父親的英頭。”話雖這么說,但她也明白真頭找不到了,只有鑄金頭完事。
金頭鑄好,厚葬李炳之后,只因墓中埋著一顆珍貴的金頭,為防被盜起見,就派了兩戶人家居此墳旁,看守墳墓。天長日久,這里逐漸形成一個村落,人們便稱該村為“李家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