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相見,互打招呼。是本村的問一句:“你咋呀”?“你上哪去?”是鄰村的接著再說:“歇一歇”!或“到屋歇歇”!如果在飯后碰見,一般都問一聲:“吃了沒有”?或“吃過飯了嗎”?晚上碰見,問“還沒睡哩”,對上年紀的長輩則問“還沒歇哩?”對知己的人相見,先握手,后問候。凡在“伏天”或“九天”相見,則問熱問冷,叫喝水、叫烤火,異常親熱。是外村較遠處人,則用鄭重的態度同侯:“來了”!“你過來了”!“你屋里來”!有的用大聲問候一句“剛過來’!久別重逢,則緊緊握手,互致寒喧。舊時,讀書人用作揖拱手禮。建國后,統統以握手為主。
騎牲口或自行車相遇,一般互相點頭或招手致意,遇老年熟人或進村里,則先下牲口、下車,然后再作問候,表示有禮貌。戴眼鏡的,先摘下眼鏡再行說話。如屬患眼疾戴眼鏡的,可以不摘眼鏡說話,但必須給眼鏡腿上系一紅線示意對方。
借東西或找人,一進人家院子,必先喊一聲:“誰在屋”?“有人嗎”?即符合了“將上堂,聲必揚”的原則。如黑夜相遇,要做到“人問誰,對以名”,不能只答曰“我”!
平時舉止言談,神色氣宇,衣著服飾等,都有分寸。尊老敬賢,因人施札。如見了長輩,先稱呼,后說話,不站穩,不說話,不大聲,不粗野。抬起抬座,莊重端詳。
在交往中與陌生人相遇,必先詢姓問名,然后交談。舊時,靈寶民間一個人常有幾個名字,幼童期是乳名(俗叫奶名或小名),系由長輩呼喊的。入學后有學名,系社會上的名字(俗叫官名),人人皆可呼喊。成年后有雅字或大號,系同事之間呼喊的。有的作家發表作品時,還采用一種特殊的筆名。一般情況應呼喊學名,忌喊乳名。此外,問名必先同姓:如“請問貴姓”?或“請問尊姓”?答日:“敝姓×”,或“賤姓×”,或“免貴姓×”,或“不敢,姓×”。欲知其名則問“請問尊諱”?或“請問大名”?欲知其雅字或大號則問“臺甫”?或問“大號”?答曰“小字××”,或“拙號××”。欲知其年齡則同“貴庚幾何”?或“多大高壽”?或“多少高齡”?答曰;“賤年×歲”。欲知其住址則問“貴府哪里?”或“府上哪里?”答曰:“小地方××,或敝處××”等,彼此先作初步了解,然后交談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