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立在創作剪紙作品。
“黃河邊的人們是巧巧,坐在那碌頭上剪花鳥。剪個男人真能干,五谷豐登倉全滿。剪個女人真賢惠,屋里屋外她都會……”4月4日,靈寶市陽平鎮程村鄉南社一組的張鴻立,面對來訪者邊唱民謠邊表演剪紙,那紅色的紙張在他的剪刀下仿佛有了靈性,頃刻間變成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剪紙藝術品。
(一)
今年26歲的張鴻立對傳統剪紙藝術癡迷至深,還因此取得不少獎項,讓許多人覺得他這個“80后”很另類。其實,張鴻立對剪紙藝術的熱愛絕非偶然,他的曾祖母、祖母都曾為了生計,剪制窗花換錢補貼家用。他的母親10歲時跟隨祖母學習剪紙、刺繡等手藝,18歲時在當地已頗有名氣。
受祖母、母親的影響,張鴻立5歲時便開始學習剪紙。在祖母、母親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剪紙水平進步很快。在學校,他的剪紙作品是藝術展中的常客,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15歲時,他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剪紙藝人。古老的程村塬風景秀麗,花草樹木、魚蟲鳥獸都是他觀察、練習的對象,他看見什么剪什么,隨時隨地,一片廢紙、一張樹葉,都是他剪紙的材料,就連看電視,他也是手眼并用,眼盯屏幕,雙手在不停地練習剪紙。
(二)
懷著對剪紙藝術的執著追求,張鴻立2001年初中畢業后,便一個人到北京打工。打工之余,他常去當地圖書館翻閱民間文化剪紙藝術方面的資料,北京的琉璃廠、潘家園古玩市場也成了他常去的地方。每每看到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他就仔細琢磨其布局構圖,使自己的剪紙技藝日臻純熟完美。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北京長安大劇院的一位領導看到了張鴻立做的一套京劇戲曲臉譜,覺得很有韻味,便邀請他給長安大劇院制作高檔剪紙禮品,張鴻立也由此淘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地,他的剪紙作品在北京許多剪紙店里都有銷售,逐漸受到顧客的青睞。
2008年張鴻立回到家鄉,在當地一家工廠上班,閑暇之余,他抓住各種機會提高自身的剪紙技藝。2010年7月,張鴻立從網上得知河北蔚縣要舉辦“山花獎”全國剪紙精品展,他決定全力以赴參加這次盛會。于是,他不顧炎熱,夜以繼日奮戰半個月,一套反映靈寶黃河流域民風民俗的剪紙作品悄然而生。參展期間,張鴻立和1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剪紙藝術家現場表演剪紙,互相交流學習,共同提高。張鴻立還參觀了蔚縣的剪紙村,了解蔚縣的剪紙發展史和制作流程,并向當地剪紙藝人學習染色剪紙的制作過程。短短一個星期,張鴻立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對自己的剪紙風格有了明確的定位。
(三)
2010年,張鴻立結婚了。在妻子的支持下,他辭去工廠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剪紙藝術的創作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10月,他的剪紙作品《福》獲“星光杯”全國藝術名家大賽特等獎,主辦單位授予他“最具文化魅力的藝術名家”稱號;2010年12月,他的剪紙作品《清正廉明圖》獲全國廉政剪紙大賽“金剪子獎”;2011年6月,他的剪紙作品《虎福》被北京藝術傳媒藝術名家創作院收藏,并授予他“資深美術師”稱號; 2011年7月,他的剪紙作品《龍騰鳳舞賀建黨》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首屆“紅旗飄飄”全國剪紙藝術大賽銀獎;2011年8月,他的剪紙作品《抓髻娃娃賀新春》獲“教場坪能源杯”中國年俗剪紙大賽優秀獎……
(四)
如今,張鴻立已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會員及河南省民協會員。
今年3月7日老子誕辰2583周年之際,在靈寶函谷關剪紙展覽會上,他現場表演剪紙受到社會各界好評;3月13日,河南省領導到靈寶市文化局檢查“非遺”工作,看到他現場表演剪紙后大加贊賞;3月22日,靈寶市召開文化發展方面的調研會,靈寶市領導鼓勵他力爭將剪紙做成產業,做強做大。
張鴻立還經常參加文化下鄉活動,為村民現場表演剪紙,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文化,了解剪紙藝術。為給剪紙的傳承尋求接班人,他經常帶著剪紙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培養孩子們對剪紙的興趣,為剪紙傳承盡一分力。
張鴻立的剪紙風格繼承了北派剪紙粗獷豪邁、簡潔明快的特點,又融合了南派剪紙的精巧細膩,寓意豐富且極富觀賞性。
對于民間剪紙的未來, 張鴻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剪紙產業的發展集繼承、發展、創新于一體,三者缺一不可,與此同時,還須走剪紙產業大聯合、大開發的道路,這樣才能使剪紙產業日漸強大,成為世人了解三門峽剪紙和豫西民間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