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愛玉尊玉的民族,世界華人都有崇玉的情結。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把“君子”、“德”和“玉”這三個要素用人文的紅線系為一體,故而“君子比德于玉”的經典便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脈與根的信則。于是,玉的發展史也成為中華文明史的縮影。而其中拙樸生動的動物形玉雕,造型多樣,極富藝術感染力,它們承前啟后,在玉器的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國墓地中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鼠、牛、狗等。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1990年虢國墓地2006號虢國貴族夫人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狗。它用和田青玉雕琢而成,全部受沁呈灰白色,長5.3厘米、高2.9厘米、厚0.5厘米。這只玉狗呈欲臥狀,低首,張口,臣字眼,云形豎耳,屈腿,尾上卷成一圓孔。口部有一穿孔,既可實用也富有生氣。玉工們用寥寥陰線勾勒出狗的輪廓,簡練嫻熟,生動傳神。
考古學家通常認為,在馬、牛、羊、雞、狗、豕這六畜中,以狗馴養的歷史最為悠久,其馴養歷史約有1萬年。據推測,從狗的作用上來看,最初馴化的狗可以幫助狩獵、交通、看家,隨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狗又逐漸被馴化出許多其他功能。自從狗參與人類活動,成了“沉默的朋友”之后,人們發現它嗅覺靈敏,忠實勇敢,具有追蹤、防御、善戰、助獵等能力,于是才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馴養,帶領它們出去狩獵,利用它們看家,訓練它們當“檢驗員”和表演……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狗的品種越來越多,狗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
正因為在長期馴化的過程中,人類對狗傾注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使得人們對于狗有著特殊的感情。它始終是人們身邊一位沉默的跟隨者,默默無聞,但總是能出現在人最需要它的地方。對于人類,它以忠誠甚至奴相來回報。它是地地道道的“忠臣”,絕不背叛主子,自古就有忠誠的美名。古代對于狗的評價,以“義犬說”影響最大,屢有義犬救主、義犬伸冤、義犬報恩等傳奇故事見諸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
在世界各地,狗的忠誠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敬,而對于務實而又心靈手巧的中國人來說,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將忠誠的朋友——狗留在記憶里,無疑是一種更好的選擇。虢國的玉工們把上等的和田玉精心地雕琢出玉狗造型,不正是體現了周代貴族們喜歡狗,更喜歡狗這種忠誠的品格嗎?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狗,承載的是虢國人的聰明才智,寄托的是虢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其本身構成物質文化的同時,又以不可抗拒的姿態和特殊的形式進入虢國的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文化生活中,形成了溫潤晶瑩、光滑細膩的玉文化。(姚琳 陳曉光)【原標題:溫順忠誠的虢國玉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