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的發掘揭開了中國大規模田野考古的序幕。石興邦說,當時來工地參觀的人很多,我們為他們解釋出土文物的意義,宣傳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的觀點和認識,產生了很大的社會效應。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們還在現場開了一個公眾展覽會,由值班的學生輪流講解。大概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參觀的人數前后達10余萬人次,是當時西安考古界的一件盛事。這也為后來半坡博物館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1955年,由考古學家安志敏帶隊,對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據說,當時工地上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兩三百人,這種聲勢浩大的場面在中國考古史上可謂空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陳星燦說:“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最為強盛的一支文化。以廟底溝類型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影響力最大,輻射力也最強,其影響力西到甘青,東達山東半島,南過長江,北超長城。她使中國不同區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第一次發生了廣泛的接觸、碰撞和交流,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一個源頭。”
與玉器的溫潤高貴、青銅器的凝重冰冷相比,陶器顯得樸素而溫暖,彩陶神秘的紋飾尤為令人賞心悅目,已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彩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奠基石,有完善的藝術理論,直到現在,很多裝飾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源自于彩陶的風格。
驚喜不斷的西坡遺址
位于靈寶市平陽鎮西坡村西部的西坡遺址是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中心聚落。2000—200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遺址先后進行了6次主動發掘和系統鉆探,發掘面積累計達五千余平方米。共發現34座墓葬,以及灰坑、池塘、壕溝和其他遺跡,為我們了解仰韶文化中期的人類生活狀況和社會發展程度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自2011年9月起,考古隊對西坡遺址進行了第7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遺址中心區發現了一座新的大型房址。
陳星燦是2000年首次發掘西坡遺址的領隊,據他介紹,這些年西坡出土的墓葬有大有小,隨葬品也有多寡之分,還出現了專門給死者使用的明器,這在仰韶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全新的現象。仰韶文化與周邊的大汶口文化、凌家灘文化、崧澤文化、紅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等相互影響,中國古代文明也就是在這樣不斷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
目前,仰韶文化的學術價值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從仰韶文化中期開始,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文明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西坡大墓出土的玉鉞就是突出的例子。學者認為,就目前來看,中華文明的源頭在仰韶,可以說,從那時起,社會開始了文明化的進程。楊陽【原標題:仰韶文化:中華遠古之彩色記憶】